缩略图

情境化教学思想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

戴诗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问题导向、多媒体等多样化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促进情感共鸣及价值观的形成,并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本文表明,情境化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被视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情境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强调通过创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情境来革新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有效促进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智慧火花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展示、游戏化活动或者真实场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们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让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1]。

(二)增强理解记忆,深化知识吸收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依赖于单一的文字讲解,而情境化教学则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以及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具体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

(三)促进情感共鸣,塑造价值观念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各种情感变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感受其喜怒哀乐,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动个性发展,探索独特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情境化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二、情境化教学思想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体验生活实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与文本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2]。例如,在教授《火烧云》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火烧云的真实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绚烂多彩、瞬息万变的天空景象,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那个傍晚,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这样的视觉冲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且,为了进一步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适当布置,如使用红色和橙色的布料模拟晚霞的颜色,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使整个教室充满火烧云出现时的那种宁静而又激动人心的氛围。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火烧云》这篇课文,而且能够在互动和体验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进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感受,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育目标。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际体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设定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思考

在情境化教学的理念下,问题导向情境的构建旨在强调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文本。例如,在讲授《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深入文本之中。例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农夫遇到了什么情况,使他决定留在树桩旁等待兔子?”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故事背景及其成因的好奇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假设你是那个农夫,在首次幸运地捡到了一只兔子之后,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农夫会选择继续守株待兔而不是回到田里辛勤工作呢?”这类问题旨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既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也增强了换位思考的能力。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问,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农夫那样期望不劳而获的情形?当时你们是如何应对的?”这不仅帮助学生将故事中的教训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也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教训。

(三)构建信息情境,融合视听元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情境是实现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讲解古诗词时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片、动画和音频等形式展示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轻柔悠远的背景音乐来营造出夜晚宁静而又略带忧愁的氛围,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张继笔下的那个秋夜。接着,在配乐的背景下播放专业的朗诵音频,让学生们聆听《枫桥夜泊》的诵读,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利用动画视频生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江边渔火点点,以及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想象出诗中的画面,还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其境般地体验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世界。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使用精心设计的幻灯片展示《枫桥夜泊》的文字内容,并附上详细的注释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幻灯片中还可以插入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片段,如苏州枫桥的历史风貌、夜晚的江景等,这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立体的学习材料。

(四)推行互动情境,增强参与感受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营造互动情境,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一个充满互动的学习空间里,学生被鼓励自由提问、积极讨论并分享个人见解,这使得每一篇课文都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起点。以《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开启这一探索之旅,例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母亲对他深厚的感情的?”或者“你认为哪种行为最能体现母爱?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意义,还能激发他们结合个人经历进行自我反思,使每篇课文都成为个人情感体验与文学作品交汇的起点。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们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并倾听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个人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观点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开放且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促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3]。

(五)打造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潜能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打造游戏化学习环境旨在通过将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游戏活动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此类教学模式下,教师会依据具体的教育目标来设计一系列与教材紧密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学习旅程。以《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分别承担起陶罐、铁罐以及其他故事人物的角色,通过模拟故事情节的方式深入体验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及其情绪变化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围绕谦逊与自负、友情与尊重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特定的情景挑战,比如安排“陶罐”与“铁罐”之间的一场对话,讨论两者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帮助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培养其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在不经意间加强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总之,这种结合娱乐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方法,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既能达成教学目的又能保持良好课堂气氛的理想状态。

结语:情境化教学思想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通过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同时,情境化教学还特别重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发展,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学习,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能。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不仅是改进传统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晔.情境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J].新智慧,2024,(32):96-98.

[2]张颖.情境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30):100-102.

[3]赵文洁.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阅读与成才,2024,(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