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尚刘超

社旗县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省南阳市 473300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中职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音乐课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挖掘中职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以下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背景;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引言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中职音乐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独特的育人使命。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中职音乐教学,不仅能丰富课程内涵,更能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的协同发展,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原则: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要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欣赏经典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传达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塑造坚韧不拔的品格,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有机融合原则:中职音乐课程教学需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避免生硬拼凑。要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内涵,使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可引导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深度;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则侧重于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其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部分中职音乐教师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全面。他们往往仅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音乐作品背后丰富的思政内涵。例如在讲解一些经典音乐作品时,只注重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没有深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创作者的家国情怀等思政内容。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单纯地欣赏音乐的美感,无法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长此以往,学生难以通过音乐课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无法将音乐学习与个人的精神成长相结合,限制了音乐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一些中职音乐课程在融入思政教育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多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创新与互动。在讲解思政相关内容时,往往是照本宣科,将思政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思政元素时,没有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对思政内容的接受效果不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音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三)缺乏实践活动

中职音乐课程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活动缺乏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少组织学生参与与音乐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音乐文化展览、参与社区音乐公益演出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思政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学生难以亲身体验音乐在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无法深刻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缺乏实践活动也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政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限制了课程思政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全面落实和深入发展。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思政内涵,教师需善于发现并巧妙运用。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作品《彩云追月》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民族乐器演奏风格,还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介绍这首作品在融合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方面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对于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教师可以讲述贝多芬在耳聋困境中坚持创作,为英雄人物谱写赞歌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坚韧不拔、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思政教育在音乐课堂上生动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能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授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时,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精神,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同时结合音频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学习歌剧《白毛女》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中阶级斗争、人民反抗精神等思政内涵的理解。

(三)开展多元实践活动,强化思政教育体验

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思政教育体验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和音乐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校内可以举办各类音乐比赛和文艺演出,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具有思政主题的音乐作品。例如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旋律”校园歌唱比赛,要求学生选择红色经典歌曲参赛,在准备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歌曲背后的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校外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参观音乐文化场馆等。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音乐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时期音乐所发挥的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意义重大。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能够实现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中职音乐课程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林克龙.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思政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23,(32):85-88.

[2]庄珺榆.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程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3,(04):91-93.

[3]寇明玉.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D].南宁师范大学,2022.

[4]张妍婷.课程思政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51):198-199.

[5]曾日东.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