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护理在儿科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

王斯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一区,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份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50例)和对照护理组(50例),对前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后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干预性的心理护理。结果 在接受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后,①常规组护理满意度83.34±7.31,对照组护理组满意度97.52±2.87。②常规组护理依从性63.92±15.22,对照组护理依从性95.64±4.29,对照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患儿对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儿科护理 心理护理  应用

引言

这些年随着医疗的发展,人们对于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不断提升,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使得护患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故此可能经常会发生一些医疗纠纷[1]。因小儿年龄小,抵抗力较弱,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全面,导致患儿对疼痛敏感度较高,例如静脉穿刺,抽血,腰椎穿刺等操作容易引起患儿出现过度反应,容易引起家属的不良情绪,处理不当则会降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此时就需要进行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儿及家属心理状态,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患儿护理的依从性[2],因此现院内选取100例患儿进行分析,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做出如下总结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对照护理组,对照护理组给予实施心理护理,每组患儿50例,在常规组患儿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4.11±3.11)岁。在对照护理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57±3.00)岁。经临床诊断,患儿所患有临床疾病种类包括:支气管肺炎,呼吸道感染,发热和腹泻等,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家属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标准。

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取得家属支持与同意。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符合小儿呼吸系统;小儿消化系统的疾病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患有先天性疾病 ③重大疾病史,恶性肿瘤疾病 ④精神疾病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方案:(1)患儿入院后给予患儿及家属进行接诊,介绍病房环境,对患儿疾病知识,疾病治疗及疾病护理方法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发放疾病知识宣传单,帮助家属快速认识疾病,让其了解治疗及护理对患儿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提高对护理的依从性[3] (2)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3)定时对病房进行巡查,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促进患儿的康复。

对照护理组方案: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①病房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医护人员着装干净,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对患儿保持高度的体贴和爱护,语言清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②采用非语言式沟通方式,比如:眼神、抚触、面部表情等消除患儿负面情绪,提高住院舒适度,减少患儿因住院产生莫名紧张,恐惧的情绪[4] (2)①婴儿时期心理护理:倡导母婴同室,保持婴儿与母亲的信任感,此期患儿主要取决于生理性满足及身体健康状况,护士可以提前向父母了解患儿生活习惯,比方说:活动,睡眠,喂养等,经得父母同意,在父母面前与患儿逗弄,使其开心,减轻其焦虑感和陌生感,增加患儿的熟悉度与信任感。因这个阶段的患儿因穿刺难度较大,应在穿刺前与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确保家属配合护理操作。[5] ②幼儿期心理护理:此阶段患儿的自主意识开始逐渐形成,对住院,吃药打针等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害怕与父母分离,可能出现神经,心理发育倒退的现象,因语言发育不够完善,护理人员无法听懂患儿话语,无法及时了解患儿需求,易产生反抗情绪,针对患儿此期心理护理时可向家长了解患儿在家生活习惯,满足患儿的需求,用和蔼的态度,温柔的爱抚,温和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组织患儿间进行学习,游戏,讲故事,用言语进行鼓励,消除患儿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取得其依赖与配合,让其及时配合治疗护理,尽早恢复健康。③学龄前期心理护理:该阶段患儿的思维及自主意识进一步的发展,患病期间会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护士与患儿沟通时多用形象有趣的短语,进行操作应在患儿睡眠或者情绪稳定时进行,满足患儿的生活习惯与爱好,主动接触患儿,称呼患儿的小名,爱抚患儿,依照患儿认知和理解对患儿进行操作,及时表扬和鼓励患儿。[6]④学龄期心理护理:此期患儿大脑趋于成熟,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及独立性,易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对患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患儿采用尊重及信任的沟通方式,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允许患儿的同伴好友前来探视,鼓励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为患儿创造人文环境,人性化的服务。[7]⑤家属的心理护理:因孩子生病后,家属会出现担忧,焦虑,害怕等情绪,但家属的情绪会影响患儿的情绪,还会直接影响护患关系,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家属的心理因素,采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做好安慰和解释的工作,加强家属对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儿的配合,促进患儿康复。[8]

1.3评价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根据分数的高低,分值≥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X100%

②护理依从性:观察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责任护士对出院患儿在住院期间对医疗工作的配合度进行调查,患儿可配合医疗操作为完全依从,患儿有哭闹但配合医疗操作为一般依从,患儿完全不配合医疗操作为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一般依从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83.34±7.3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7.52±2.87,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2 护理依从度对比分析

常规组护理依从性为63.92±15.22,对照组护理依从性为95.64±4.29,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系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升,儿科护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更需要高层次的服务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体现得更加细节与人性化,让传统的护理模式被打破,使得传统模式的被动服务变成的主动服务,更加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护患纠纷的风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促进患儿的康复和治疗[9-10],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患儿心理护理干预,更能够体现良好的护理效果。通过本次的研究对比可知,①对照护理组的满意度为97.52±2.87,常规护理组的满意度为83.34±7.31,②对照组的护理依从性95.64±4.29,常规组的护理依从性63.92±15.22,运用心理护理学的对照组均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心理护理运用到儿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同时俞忠强[11]《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季立兰[12]的《心理护理对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探究》采用心理护理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陈兰[13]《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对儿科病人的临床效果》中对生活质量的评分效果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都显示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不仅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与积极性,还能提升家属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14],改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儿的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卓.浅析儿科家属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113+116.

[2]王琼.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长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12):189-191.

[3]马永兰.儿科疾病的常规护理[J].人人健康,2023,(08):65.

[4]姜婷.儿童心理护理中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研究[J].名医,2022,(17):102-104.

[5]孟芬芬,桑红艳,渠倩梅.心理护理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4):52-54.

[6]武亮花,任洁颖.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6(10):1854-1856.

[7]张兆霞.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护理对患儿精神状况及手术配合率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1):72-74.

[8]陈红,马丽菡.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2):36-38.

[9]赖玉珺,刘启华,李思娴.心理护理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24):83.

[10]黄芬芬,梁锦芳,谭松芳.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患儿中的护理效果[J].名医,2021,(21):100-101.

[11]俞忠强.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19,14(16):240.

[12]季立兰.心理护理对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11):59.、

[13]陈兰.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对儿科病人的临床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2):1860-1863.

[14]Buka SL, Beers LS, Biel MG, Counts NZ, Hudziak J, Parade SH, Paris R, Seifer R, Drury SS. The Family is the Patient: Promoting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Care. Pediatrics. 2022 May 1;149(Suppl 5):e2021053509L. doi: 10.1542/peds.2021-053509L. PMID: 35503309; PMCID: PMC984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