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径启思: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梳理与探究”策略
高敏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215005
摘要:“梳理与探究”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种核心素养,旨在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与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课文内容、语言知识、文学常识等方面切入,探讨了“梳理与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意义。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学搭建内外联通的桥梁,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梳理与探究;教学策略;思维能力;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语文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梳理与探究”列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群,强调其在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梳理与探究”的理解和实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开展“梳理与探究”活动,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梳理与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意义,为同仁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策略。
一、“梳理”的源起、释义与实践
“梳理”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与归纳过程,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知识、文学常识等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一)课文内容梳理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学生需要对课文的主旨、结构、情节等进行梳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课文《往事依依》一课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又如,教授《背影》一课时,学生可以通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情回忆,表现为“我”的几次流泪,以及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例如父亲和我分别时的言行。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言知识梳理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字词,理解常用语法知识,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部编版初中语文每册教材中都涉及了一些语法知识,例如词性、短语、单复句、修辞手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字词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词性、词义、用法等进行梳理;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句子成分、句式变换等;对修辞手法进行对比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举个例子,七年级上册有些语文课文的最后板块介绍的就是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每类词都做了定义性介绍,还附有例句;在介绍词性语言知识的同时,还穿插了同义词、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介绍。笔者看来,由于比较零散,还是需要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归拢,通过梳理语言知识,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文学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体裁等。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文学常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可以让学生梳理不同朝代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在学习现代文学作品时,可以梳理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家。通过对文学常识的梳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拓宽文学视野。
“梳理”还可以根据不同篇目、不同文体或是教学目标达成需求,用概括对信息凝练萃取。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够提炼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旨与脉络。无论是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还是议论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梳理,概括能力都有助于学生将冗长复杂的文本内容进行简化与整合,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授小说时,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能让他们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起承转合,为之后理解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做铺垫。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更为直观、系统的梳理工具。例如在学习《活板》时,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以思维导图方式将活字印刷术的程序直观呈现(见图3)。思维导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将文本中的各种要素,如人物、事件、主题、写作手法等,以分支、节点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线条、颜色等元素体现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全面梳理文字内容,还能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探究”的释义、承接与实践
将梳理的内容经过“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就能对这些知识、常识或者这些内容、材料进行“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等,而这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就是我们说的“探究”。在“新课标”中也有相应阐述,如:“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等。
探究是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高级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文内容探究
课文内容探究是对课文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适用?为什么?”在学习《我的白鸽》一文,厘清了文本内容、写作方法等之后,可以让学生找来陈忠实原作《告别白鸽》与课文进行比读,品味标题《告别白鸽》与《我的白鸽》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意蕴,进一步探究“我的白鸽”所寄寓的情感和思想,探究作者对动物、自然和世界的认识。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语言表达探究
语言表达探究是对语言运用技巧和效果的深入分析。例如,在学习经典课文《春》一课时,学生可以探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究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等,分析这些手法在描写春天景色时的作用、在烘托作者情感表达时的作用。通过对语言表达的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美感和力量,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总之,“梳理与探究”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梳理与探究”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路径。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政富,王振阳.浅谈“梳理与探究”板块教学[J].教育,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吴泓.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梳理与探究”的回顾、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9.
[4] 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