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庄晓雯 王慧
潍坊实验中学 261325 湖南文艺出版社
摘要:
本文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为理论框架,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提出大单元教学需突破传统课时割裂的局限,以主题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构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设计模型。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审美感知
引言
高中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理解力与创新精神的关键使命。然而,传统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存在内容碎片化、能力培养片面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核心素养时代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大单元教学以“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实践深化”为核心理念,为解决传统教学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结合高中音乐课程特点,系统探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与核心素养整体性需求存在矛盾
当前高中音乐教学普遍以教材章节为独立单元,教师多按课时推进知识点讲授,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割裂状态。例如,同一音乐风格或文化主题的作品分散在不同章节,教师缺乏主动整合意识,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关联。这种碎片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强调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整体性发展需求形成冲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能掌握零散的音乐技能或知识,却难以形成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更缺乏将音乐要素与历史、社会语境结合的综合分析能力,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难以落地。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与核心素养实践性要求脱节
传统音乐课堂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讲授—练习”模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实践机会。例如,在作品鉴赏环节,教师多侧重于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的孤立分析,而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演奏或创作等实践方式深化体验;在文化理解层面,课堂讨论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结合跨学科视角或真实情境任务,导致学生难以将音乐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单一化教学方式与核心素养对“做中学”“用中学”的实践性要求相悖,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呈现“知行分离”特征。
(三)评价方式片面化与核心素养发展性特征不匹配
现行音乐教学评价多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侧重于技能测试(如演唱、乐理)或知识记忆(如作品背景、音乐术语),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协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动态评价。例如,教师常以单一分数评判学生作品,缺乏对创作思路、文化阐释等维度的深入分析;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缺失,难以形成对自身核心素养发展的反思意识。这种片面化评价方式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情境性”特征相悖,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真实能力水平,也难以发挥评价对教学改进的导向作用,导致核心素养培育陷入“评价—教学”两张皮的困境。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构建主题引领的单元内容整合机制
传统高中音乐教学常以教材章节为界限,导致知识碎片化、能力发展孤立化,难以适应核心素养对综合素养培育的要求。主题引领的单元内容整合,旨在打破章节壁垒,以音乐文化、风格流派或社会议题为核心,将分散的教学内容重构为逻辑连贯的单元体系。此策略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音乐要素与文化语境的关联,深化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例如,以“音乐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整合中外经典作品,既能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表达方式的差异,又能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其文化认同感,实现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双重提升。可围绕“音乐与时代精神”主题,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例如,将《黄河大合唱》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置,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创作背景、音乐语言与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探讨音乐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类精神追求。教师可设计“音乐叙事地图”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制作品与时代事件的关联图谱,并撰写分析报告,将抽象的文化理解转化为具象的思维成果。
(二)设计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活动链条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与问题解决能力,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任务驱动的深度学习活动链条,通过设计递进式、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其核心价值在于,任务设计需贴合学生认知规律,既要涵盖基础技能训练,又要融入高阶思维挑战,例如分析、评价与创造。例如,在“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单元中,学生需通过田野调查、素材分析、作品改编等环节,完成从文化理解到艺术表现的转化,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迁移。可设计“音乐创作工作坊”任务链:首先,学生分组调研本地传统音乐形式(如戏曲、民歌),记录其核心特征;其次,以“传统与现代对话”为主题,将调研成果融入音乐创作,尝试用电子音乐技术改编传统旋律;最后,通过校园音乐会展示作品,并撰写创作反思,阐述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的融合逻辑。此过程将技能训练、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实施多元协同的素养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评价需突破单一维度、终结性评价的局限,转向过程性、表现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多元协同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如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档案袋评价、项目式评价)以及评价目标的导向性(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多元评价能够捕捉学生思维过程、协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动态变化,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反馈。可构建“三维联动”评价模型:一是建立学生音乐成长档案,收录课堂表现记录、作品创作过程与反思日志;二是引入同伴互评机制,在项目展示环节采用“观众反馈卡”,从创意性、技术性、文化性等维度提出建议;三是教师设计“素养发展雷达图”,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维度量化分析学生阶段性表现,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通过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协同,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民族音乐创新改编”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个人音乐成长档案,记录改编思路草稿、排练视频及反思日志,捕捉其思维发展轨迹。项目展示环节,学生小组间互换“观众反馈卡”,从创意性(如是否融合流行元素)、技术性(如和声运用合理性)、文化性(如是否保留原民歌韵味)等维度互评,促进协作与批判性思维。教师则依据学生档案与互评结果,绘制“素养发展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并为其定制“方言演唱技巧强化”或“跨文化音乐对比分析”等个性化学习任务,实现精准提升。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推动音乐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重要实践。通过主题整合、任务驱动与评价创新,大单元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文化理解力的协同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构建高质量音乐教育体系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赖琳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美育大单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新课程,2025,(12):133-136.
[2]邵沁.新课改形势下高中音乐创新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学周刊,2025,(14):149-151.
[3]李慧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高考,2025,(1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