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策论研究

作者

张玉叶

陕西省大荔县同州中学 7151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跨学科融合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探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以“音乐与文学的情感共鸣”“音乐与历史的时空对话”“音乐与思政的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新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音乐作为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亟需突破单一学科壁垒,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学习情境。本文以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为例,结合其他学科内容,探索融合教学的可行策略,为高中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音乐与文学的情感共鸣,以诗词音乐深化语言表达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与文学作为艺术领域的两大支柱,其内在关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诗乐结合的典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与情感表达能力的优质载体。

以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流水》为例,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探寻这首古琴曲与传统文化、古典意象的紧密联系。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阐述《流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巧妙化用了诸多古典意象。比如,曲中那潺潺的流水声,恰似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灵动的水之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琴曲中的鲜活生命力与传承价值。进一步地,通过对比不同艺术形式对流水意象的表达,如诗词中对流水的描写与《流水》中音乐旋律的呈现,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如何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换,将文学与艺术中的情感细腻地传递出来。这种跨艺术形式的互释教学方式,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意象的理解,也让他们领略到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与传统意象融合的魅力,鼓励学生为一些描绘自然景象或表达情感的古典诗词(如《山居秋暝》《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片段)创作简单的旋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诗歌意境、情感等知识,设计出既符合诗词韵味又富有音乐性的旋律。

二、音乐与历史的时空对话,以作品背景链接时代精神

在多元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将音乐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更能深化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其诞生与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以《黄河大合唱》为核心,通过历史情境还原与跨学科项目学习两大策略,旨在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领悟音乐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与艺术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历史情境还原的方法,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单元的内容,深入分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9年的延安,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河大合唱》应运而生,它以其激昂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特别是《保卫黄河》一曲,通过轮唱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壮丽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深刻体会到音乐如何成为民族救亡图存精神的有力载体。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河大合唱》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我们设计了“音乐中的抗战记忆”跨学科项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历史档案、老照片等珍贵资料中选取素材,结合《黄河大合唱》的选段,制作一部音乐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筛选、整理和分析史料,还要思考如何通过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最直观地呈现音乐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这样的项目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音乐与历史的交融之美,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民族精神力量。

三、音乐与思政的价值引领,以红色经典培育家国情怀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红色音乐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祖国歌》这一经典红色音乐作品为例,紧密结合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深入剖析歌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先介绍《祖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彼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艰难探索的时期,仁人志士们渴望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对祖国满含热爱与期许。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祖国,我们在你的怀抱里成长”所传达的深厚情感,明白个人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歌词解读环节,逐句剖析歌词含义,让学生体悟每一个词句背后承载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对悠久历史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同时,结合音乐赏析,感受旋律的雄浑壮阔与激昂澎湃,体会音乐与歌词如何完美融合,将爱国之情推向极致。《祖国歌》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意义重大,它让每一位聆听者都能深切感受到自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组织学生围绕音乐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分享感悟,加深对红色音乐政治意义的理解,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力量,采用音乐心理剧的形式,组织学生演绎《祖国歌》。在排练与演出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投入,亲身体验歌曲中蕴含的集体主义情感与家国情怀。演出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志,分享自己在演绎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探讨音乐对个人情绪调节、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影响。这种亲身体验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实现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是深化高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音乐与语文、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协同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场域。

参考文献:

[1]段亚玮.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分析:以语文与音乐为例[J].求知导刊,2024(4):134-136.

[2]陶彧.跨学科融合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4(26):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