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术后患者,如何有效预防引流管相关感染?
吴佳
三台县人民医院 621100
在肝胆外科手术之后,放置引流管是一种常见且必要的医疗措施,如 T 型管,血浆引流管。它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积液、积血以及渗出物等,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便是引流管相关感染问题。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严格无菌操作是基础
1. 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
在进行任何与引流管相关的护理操作前,医护人员务必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必要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这是因为双手是最易携带细菌的部位之一,若不注意清洁,极易将病原菌带入患者体内。例如,在更换引流袋或调整引流管位置时,洗手这一简单步骤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每日用碘伏以引流管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不小于 5cm,待干后再覆盖无菌敷料。若敷料被弄湿、污染或有渗液迹象,应及时更换。这样可以防止皮肤表面的细菌沿引流管逆行进入体内,降低感染风险。
3. 确保引流装置无菌
所使用的引流袋、连接管等均应为一次性无菌用品,且在使用前需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有效期是否正确。安装新的引流装置时,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触碰管口内部,防止外界微生物侵入。
二、妥善固定引流管防移位脱
1. 合理选择固定方式
根据患者体型、活动度等因素,选用合适的固定器材如胶布、缝线或专用固定器等将引流管牢固地固定于皮肤上。一般建议采用多点固定法,增加稳定性。比如,对于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固定点的数量;而对于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到其好动的特点,选择更加柔软舒适的固定材料。
2. 标注清晰明确
在引流管近端显眼处贴上标签,注明置入日期、管道名称(如腹腔引流管、T 管等)及刻度等信息。这有助于医护人员准确识别不同管道,便于观察记录引流情况,同时也能提醒患者注意保护该管道。
3. 定期检查松紧适度
每天至少检查一次引流管的固定情况,查看是否有松动、过紧压迫组织等情况。过松可能导致引流管滑脱,而过紧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皮肤损伤,两者都可能间接引起感染。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固定装置,保证引流管处于安全有效的状态。
4. 患者教育与自我防护意识培养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引流管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方法,告知他们避免牵拉、扭曲或压迫引流管,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穿着宽松衣物,防止因外力作用导致引流管脱落或移位。同时,教会患者如何自我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固定是否良好,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三、密切观察引流液性状变化早发现征兆
(一)T 型管引流液观察
1. 颜色监测
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术后早期可能有少量血性液体混入属正常现象,但如果引流液突然变为鲜红色且量增多,或者出现浑浊、脓性改变,往往提示存在出血或感染的可能。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 量的变化关注
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引流量非常重要。一般而言,随着病情好转,引流量会逐渐减少。倘若引流量持续不减甚至增加,可能是胆漏、胰漏等问题所致,这些问题容易继发感染。医护人员会根据记录的数据评估患者恢复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气味辨别
正常的引流液无明显异味,若闻到恶臭或其他异常气味,很可能是细菌感染的信号。因为某些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会产生特殊的臭味,通过嗅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倾向。
4. 微生物培养监测
定期采集引流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对引流液中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检测,能够精准指导临床用药,及时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有效控制感染进展。尤其当怀疑有感染发生时,此项检查尤为重要,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二)血浆引流管引流液观察
1. 颜色监测
术后早期(24-48 小时内):引流液多为淡红色血性(含少量红细胞),属正常创面渗血表现,颜色会随凝血功能启动逐渐变浅。
异常情况:若引流液持续为鲜红色且量多(每小时> 100ml,或24 小时> 500ml),提示活动性出血(如手术创面血管结扎脱落);若引流液变为乳白色(乳糜样),可能提示淋巴管损伤(如胸导管破裂,常见于胸部术后);若呈现黄绿色或浑浊(含絮状物),则需警惕腹腔感染(如脓液渗出)或胆漏(若为肝胆手术后)。
2. 量的变化关注
术后早期血性引流液量会逐渐减少(如腹部手术后 24 小时引流量可能为 200-500ml,48 小时后降至 50-100ml )。需重点关注:
持续增多(如术后 48 小时后引流量不减反增,或每小时 >50ml 持续2 小时以上),可能提示迟发性出血或漏液(如吻合口瘘);
突然减少后又增多(如原本引流量少,突然再次增加且颜色变深),可能因引流管堵塞后再次通畅,需排查堵塞原因(如血凝块阻塞);
长期持续较多(如 >1 周仍每日 >100ml ),可能提示慢性漏液(如胰瘘、胆瘘)或感染性渗出,需结合其他检查(如引流液淀粉酶检测)进一步明确。
3. 性状与成分观察
除颜色外,还需注意引流液中是否混有食物残渣(提示胃肠瘘)、胆汁样液体(黄绿色,提示胆漏)、脓性絮状物(提示感染)等特殊成分。例如,腹部手术后若引流液中出现“粪臭味”或食物颗粒,高度怀疑肠瘘;甲状腺手术后若引流液突然增多且为血性,需警惕颈部血肿压迫气管。
4. 其他辅助判断
对于血浆引流管,还需结合引流液的颜色变化趋势与患者症状综合判断:如引流量增多伴患者主诉腹痛加重、发热(体温 >38.5qC )、心率加快( >100 次 / 分),常提示感染或出血;若引流液突然减少但患者出现腹胀、胸闷(如胸腔术后),可能因引流管脱出或堵塞导致积液未及时排出,需立即检查引流管位置及通畅性。
四、加强口腔与呼吸道管理减少菌源传播
1. 口腔护理不可忽视
鼓励患者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应协助其进行口腔擦拭,可选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洗牙齿、牙龈及颊黏膜。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防止其在咳嗽、吞咽时随唾液进入呼吸道进而播散至全身。
2. 有效咳嗽咳痰训练
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咳嗽方法,即深吸气后用力屏气片刻,然后爆发性呼气,同时配合拍背动作促进痰液排出。这样可以避免因痰液积聚导致肺部感染,因为肺部感染可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到其他器官,包括放置引流管的部位。
3. 呼吸功能锻炼
让患者进行适度的深呼吸运动,如吹气球、缩唇呼吸等,增强肺活量和通气效率。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潜在的致病菌入侵。
4. 环境清洁与通风换气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至少两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原体数量。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包括地面、床栏、桌椅等物体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营养支持提升机体抵抗力
1. 均衡膳食搭配
术后初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结构。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充足的热量摄入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而维生素则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对维持免疫功能必不可少。例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都是理想的食物选择。
2. 必要时补充肠外营养
对于食欲不佳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来保证营养供给。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
3. 水分充足供应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正常范围内。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也有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减少感染机会。
六、规范拔管流程避免残留隐患
1. 拔管指征严格把控
若 T 管引流出的胆汁色泽正常 , 且引流量逐渐减少 , 可在术后10~14d 试行夹管 1-2d; 夹管期间注意观察病情 , 若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 , 可经 T 管行胆道造影 , 造影后持续引流 24h 以上 ; 如胆道通畅无结石或其他病变 , 再次夹闭 T 管 24~48h, 病人无不适可予拔管。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激素者可适当延长 T 管留置时间 , 待窦道成熟后再拔除 , 避免胆汁渗漏至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医生会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决定最佳拔管时机。
2. 拔管操作轻柔细致
拔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缓慢,先拆除固定装置,轻轻旋转并缓缓拔出引流管,切勿暴力拉扯以免损伤周围组织。拔出后再次消毒伤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好。
3. 后续观察跟进
拔管后的一段时间内仍需密切观察患者体温、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腹痛等症状出现。部分患者可能在拔管后短期内仍有少量渗液,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总之,肝胆术后引流管相关感染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姓名:吴佳 性别:女 籍贯:四川三台 学历: 本科 民族: 汉
出生年月:1988.12 职称:主管护师 单位邮编:
研究方向: 临床护理(肝胆、乳腺、甲状腺、血管)
单位名称:(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