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润疆工程下导演创作的双重使命:以新疆艺术剧院近五年影视作品为例

作者

阿布力孜·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艺术剧院影视部 830049

新时代背景之下,新疆地区文艺创作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文化润疆工程推进过程中,对导演的创作思维及实践途径提出更高要求,导演创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艺术表达或者技巧展现,而需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视角之中予以考量,怎样把区域内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同当下审美需求有效对接起来,怎样做到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能够准确传达契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价值,这是导演创作必须应对的主要课题,从新疆艺术剧院近五年来创作实践出发,可深入探究导演在处理艺术本体与文化使命之间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与思考。

一、时代叙事与个体情感的融合

当下创作语境里,影视导演首先得解决好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好宏大时代叙事与微观个体情感的关系,防止作品出现空洞的概念化表达,直接去呈现宏大的主题,很难触动观众的心灵,把宏大的精神内涵融入真实可感的个体生命历程当中,用人物命运的起落、情感的波澜来映照时代的光谱,才是更为有效的创作路径,拿处理音乐剧《守界人》这种为国守边的题材来说,影视导演的创作重点不是地缘概念的宏大表述,而是要把六十年的戍边岁月浓缩在魏德友夫妇相依相伴的日常坚守与情感互动之中,镜头所要捕捉到的,将不再是句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缕荒漠中的炊烟,一次眺望,一个承诺。这样处理以后,“家国情怀”这个宏大主题就落了地,观众不仅被个体的情感所打动,还能感受到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奉献品格。同样,在改编情景歌舞剧《幸福的金火车》的时候,可以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这些主题放在一节行进中的火车车厢里,让不同的人物在车厢里相遇,产生故事,将宏大命题化为一个个帮扶的具体行动,一段段温暖的交谈,让主题传达得更加细致,更加有温度。这种将宏大叙事拍得有血有肉、有人有情的创作方式,考验着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也考验着导演的影像转化能力,这是完成作品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环节[1]。

二、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舞台转译

(一)舞蹈语汇的提炼与重构

像舞剧《龟兹》这样一部作品,如果要进行影视化的创作,导演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把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那些凝固的乐舞形象,变成具有生命力、具有叙事功能的电影语汇。不是简单的对壁画的姿态进行模仿和复制,而是要研究它的造型特点、线条美感和内在神韵,然后再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导演要带领编舞者从壁画中找到最核心的动态元素和身体韵律,进行解构,再根据现代电影的视听结构和人物塑造的需要重新组合。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舞蹈,既要保留龟兹乐舞那种典雅、灵动的古典气质,又要具备流畅、有表现力的现代戏剧张力。这种从静态文化遗产中找寻灵感,进行动态化、戏剧化重构的创作方式,可以使沉睡的文化资源在当代银幕上“活”起来。

(二)综合艺术元素的跨界融通

当考虑怎样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时候,导演的统筹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分析一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的影视改编潜能,就能发现类似的状况,这部剧把杂技,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而且包含达瓦孜,木卡姆艺术这样极具当地特色的表演内容,影视导演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艺术形态拼接起来,让它们围绕着阿凡提这个角色以及整个故事来展开,比如说剧里高空走钢丝的表演,经过镜头的设计之后,就不再只是简单的杂技炫技,而是可以和故事结合起来,变成阿凡提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木卡姆的吟唱也不应该只是背景音乐,它可以融入到剧情当中,成为推动情感发展、渲染特定气氛的重要元素,这种跨界融合需要导演的艺术整合能力,想要让不同的艺术形式完成“跨界联姻”,就要冲破艺术门类之间的障碍,找到其内在意向与影像转换的渠道。在电视剧《百万花》等作品中也常常采用类似的手法,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镜头语言相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2]。

(三)音乐叙事的当代性表达

在为《守界人》这样一部戏剧作品进行影视化的配乐时,导演与作曲家之间需要紧密配合,既要体现出新疆地域的音乐风格,又要遵循现代影视剧的创作规律。全剧音乐必须具有戏剧性、叙事性,能够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抒发感情。音乐创作不能仅仅是对民歌素材的简单改编,在理解和掌握民歌旋律、调式、节奏等特征的基础上,还要用现代作曲技术去发展和创造,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又符合戏剧要求的总体音乐形象。音乐在剧中时而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时而作为渲染环境气氛的画笔,时而作为激化戏剧矛盾的催化剂。经过精心构思,音乐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影像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化意象与价值内核的精准传达

(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影视艺术的本质是人,导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真实的人、传说中的人提炼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要把《守界人》中的魏德友形象成功地立于银幕上,可以采用诗化的镜头去拍摄他的日常行为,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音乐化外化,让这个平凡的人散发出不平凡的人格光芒。突出他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执着与信念。导演可以借助镜头运动来表达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超越,把导演塑造成为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精神的人格化身,这样的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和艺术化的呈现,才是作品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的基础。这样的创作原则也体现在了《洒满阳光的新疆》等影视作品当中[3]。

(二)核心文化符号的构建

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导演会常常需要选择或者创造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守界人》的影视化过程中,那块不断被描红的界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块界碑了,在导演的镜头调度下,它可以成为剧中人物的信念支点、国家尊严的象征、情感的寄托,围绕着界碑发生的所有戏剧动作,都会加强界碑这个符号的意义。在《幸福的金火车》的改编构思中,“金火车”就是一个核心符号,它象征着发展、希望、连接,是现代文明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的符号。导演需用视觉、听觉等手段不断加强这些符号在观众脑海中的印象,使其成为观众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作品意蕴的钥匙。这种视觉符号的构建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刀郎麦西来甫》的影像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四、结语

在文化润疆的时代要求下,新疆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对影视导演来说是提供了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积极的艺术探索,双重使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现实、厚重的历史里找寻创作灵感,将时代精神和新疆故事融合起来,完成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的任务,另一方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影像语言和美学范式,用高水平的影视作品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这种把艺术追求和文化使命融为一体的想法,既给新疆本土的文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又为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区域化表达提供了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 买玉华 , 孙晋斐 .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 [J]. 新疆社会科学 ,2021,(02):22-28.

[2] 李海洋 , 刁小卫 . 文学作品翻译在“文化润疆”工程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12):74-76.

[3] 周游 , 刁小卫 . 文化润疆工程与中华文化认同逻辑关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45(10):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