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康佳玲
辽宁省凌源市凌河小学 1225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意义重大。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精准剖析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知识理解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需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内涵与意义,精准把握其对教学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革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既不能完全摒弃过往经验,也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不断探索高效教学的新途径,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意义
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契合教育目标转变的关键举措。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创新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从而有效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思维更加灵活、敏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它不仅是学科知识,更是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进程中,教师运用情境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真实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让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思考和描述现实世界。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把数学知识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探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激发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理解,又能提升数学应用技能,促进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机融合,为数学教育注入新活力、提高效率。
以“时、分、秒”教学为例,为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师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元素。比如,展示钟表模型,提出“你通常几点上学”“几点开始吃午餐”等与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问题,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环境。学生亲自操作钟表模型,移动时针、分针和秒针回答问题,能点燃好奇心与探索热情,亲身感受时间流逝和规律。不过,时间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可能有理解困难。此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生活经验,用生动语言和形象比喻,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生活实例。像通过“吃一顿饭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帮学生理解“分钟”概念,用“1小时等于60分钟,就像1天有24小时”说明时间单位转换关系。这种紧密结合生活经验的教学法,能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时间概念。
(二)组织实践性探究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活力
课程改革倡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教师有效互动。基于此教学理念,教师需精心设计富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组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
以“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项探索性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调查、分析并展示班级学生参与兴趣小组的情况。活动初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制图方法和解读技巧。这不仅为后续实践奠定理论基础,还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搜集数据,有的分析整理,有的绘制统计图。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整理和呈现数据,还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统计图背后的数学原理。最后,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和评价,学生巩固了条形统计图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传授了数学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需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能够精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为例,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实现最大进步。在课堂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需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前测、日常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在万以内加减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计算速度以及常见错误类型等信息。依据评估结果,教师可将学生大致划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基础层着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简单运算,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中间层关注计算的熟练度与正确率,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层则以提高运算速度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课程伊始,教师组织全班统一开展引入活动。例如,利用情境化问题展示万以内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像购物找零、物品数量统计等。这一环节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这些知识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中探索知识,避免因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而产生挫败感或厌倦情绪。教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深刻变革。生活化教学、实践性探究与分层教学等策略,为学生打开了数学学习的新大门。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也让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翁思婧.“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J].读写算,2024(35):85-87.
[2]李晓梅.小学数学课堂上“高效轻负”的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3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