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工环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

作者

冯晓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工环设计面临地质构造多变、水文条件不确定、环境保护要求高以及技术实施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如何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和环保,成为当前水工环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加强地质勘探、提升水文分析能力、强化环境保护策略、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促进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水工环设计的科学、安全、环保发展。

1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水工环设计的主要挑战

1.1 设计方案难以适应复杂地质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常规的水工环设计方案难以直接应用。在工程选址阶段,要找到一块地质条件相对稳定、适宜工程建设的场地十分困难。例如,对于水利工程中的大坝选址,不仅要考虑地形条件,还需避开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构造,这使得可选址范围大大缩小。在基础设计方面,复杂的岩土特性要求采用特殊的基础形式和处理方法。对于存在溶洞的地基,可能需要采用桩基础穿越溶洞,或对溶洞进行填充加固处理,但具体的处理方案需要根据溶洞的大小、位置、充填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难度。

1.2 施工风险显著增加

地质条件复杂给施工过程带来诸多风险。在隧道、地下工程施工中,遇到断层破碎带时,容易发生涌水、坍塌等事故。如某山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未准确探明前方断层位置及含水情况,施工至断层处时突发大规模涌水,导致施工中断数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岩溶地区进行基础施工时,可能因溶洞的存在导致桩基础无法顺利施工,或出现桩身倾斜、断裂等问题。此外,复杂的地形条件也增加了施工材料运输和机械设备作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了施工风险和成本。

1.3 环境影响评估难度大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较为脆弱,水工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复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可能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工程开挖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地表植被,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预测难度较大。如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库,可能因水库蓄水导致岩溶塌陷范围扩大,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但准确预测塌陷范围和程度存在很大困难,给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带来挑战。

1.4 勘察数据获取困难且准确性低

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是水工环设计的基础,但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勘察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地形崎岖使得勘察设备难以到达部分区域,增加了勘察成本和时间。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土特性导致传统勘察方法的有效性降低。例如,在岩溶地区,地质雷达等物探方法可能因溶洞内填充物的复杂性而无法准确探测溶洞的形态和分布。此外,多变的水文地质条件也给地下水勘察带来困难,难以准确测定地下水位、水量及水质等参数。勘察数据获取困难且准确性低,使得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风险。

2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水工环设计的解决方案

2.1 采用动态设计与信息化设计理念

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由于地质信息的不确定性,传统的静态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工程需求。因此,应采用动态设计理念,即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不断获取的地质信息和监测数据,对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例如,在隧洞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实时掌握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如发现地质条件与设计预期不符,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同时,引入信息化设计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和工程设计模型,实现地质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可视化管理和分析,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 GIS 技术,可以将地质勘察数据、地形地貌信息、工程设计方案等进行整合,直观展示工程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方案比选和优化。

2.2 综合运用多种勘察技术

为提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应综合运用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等多种勘察技术。地质测绘可对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等进行宏观调查,为后续勘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物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可快速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和异常体分布,指导钻探工作的布置。钻探则是获取地下岩土体实物样本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岩芯的分析,可准确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原位测试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能在现场测定岩土体的力学参数,更真实地反映岩土体的实际状态。例如,在岩溶地区勘察中,先利用地质雷达进行大面积物探,初步圈定溶洞分布范围,再通过钻探进行验证和详细勘察,可有效提高勘察效率和精度。

2.3 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1) 完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针对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放大作用,采用更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例如,在评估水利工程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时,除考虑常规的水文参数变化外,还应结合地质条件分析河流底质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改变等因素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量化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 强化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在施工期,加强对施工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扬尘等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山区工程施工中,设置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减少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运营期,持续监测工程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

2.4 提升水文分析能力以应对不确定性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历史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地下水位、流量等,构建科学的水文模型,预测未来水文趋势。例如,采用水文统计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预测,为水库的防渗设计和坝基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加强水文条件的实时监测,安装水位计、流量计等监测设备,确保能够迅速响应水文变化,灵活调整设计方案。

结语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工环设计面临着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特性多样且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多变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给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带来了严峻考验。然而,通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应对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水工环设计中的各种难题,实现科学合理的设计,保障工程的顺利建设与长期稳定运行,为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经验的积累,应持续探索和完善水工环设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对策略,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J] 王志威 . 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运用 [J]. 中国金属通报,2024(6):204- 206.

[2] 马 蕾 . 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运用策略 [J]. 甘肃科技,2023(6):82- 84.

[3] 左 岚 . 乌龙山损毁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治理中的应用 [J]. 世界有色金属,2023(7):172-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