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冯程程

盐城工学院

摘要:在科技、经济日渐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以网络作为媒介,获得公众高度追捧与关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之为“网络亚文化”。本调研以大学生为切入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性进行充分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应对策略

一、网络亚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

在网络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于来自网络的信息习惯性接受,导致其成为了网络亚文化消费者。大学阶段是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不良信息抵制,以及对是非明辨的能力,导致部分劣质粗鄙的网络文化侵蚀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过度消费亚文化,虚度了人生中最最美好的生涯的现象。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的日用工具,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及对价值的判断极易受到网络亚文化影响。内容丰富是网络亚文化的显著特征,因大学生有着有限的区分度及判断力,故其极易被蕴藏在网络亚文化之中的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所诱导,最终对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弱化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泛娱乐化”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趋向,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之下时常看到娱乐化调侃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随意性”、“年轻化”特征的搞笑无厘头的“表情包”、“流行语”等网络亚文化传播乱象,这会直接弱化个体的道德认知体系,同时也会削弱道德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正当性。大学生若长期接触上述虚假内容,极易沾染享乐、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从而影响其道德价值观。

(二)削弱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部分网络传播者会通过动态图、表情包、段子等对一些与历史、法律等严肃话题相关联的内容加以包装,使得大学生难以从本质上理解社会公共事务,在虚无主义、泛娱乐化之中难以自拔,从而致使大学生“矮化”的政治与政治价值观相背离。在短视频愈发风靡的时代背景之下,还会存在着部分以“唱反调”的表达姿态对权威话语进行挑战的情况,这是对主流价值观权威性、道德感、神圣感的严重威胁。也使得大学生极易以一种完全旁观的对自我取悦的娱乐化手段解释社会现象,不利于培养其政治素养,会使得大学生政治思想的高度降低,将政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割裂,严重阻碍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

(三)削弱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在流量经济时代,在网络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于猎奇、低俗过于追求的现象。借由“审丑异化、以丑为美”等处理方式将被审视的对象进行贬低,以此实现另类的自我满足感。现阶段吸引评论量与点击量、找噱头是新闻假意包装获取利益的最为主要的目的。但上述自贬、自嘲的戏谑方式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冲击,对大学生审美的认知造成颠覆。

(四)削弱理性价值观的形成。短视频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产物,该产物的出现是对受众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且其仅会将事实的集合呈现出来,并未对陈述的逻辑性予以高度关注。从本质来看,若碎片化短视频所呈现出的新闻视觉倾向长期熏陶大学生,则会严重弱化大学生思考、分析复杂事物的能力,进而引发“浅层次思维”思想危机的出现,不利于其理性价值观的培养、理性思辨能力的形成,会导致学生间盲目跟风的风气盛行。

三、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潜在压力增大。当前人才竞争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着多重的压力,既包括交友婚恋、融入社会,也包括创业创新、毕业求职等。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由于显著缺乏社会阅历,以至于他们对于网络亚文化的认识依旧局限在感性认知层面。研究发现,仍旧存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未能够理性辨别网络亚文化的本质,以至于会将自身因住房、就业等社会现实压力而产生焦虑心理与网络亚文化之中所宣扬的精神内核联系起来,试图从中发现慰藉心理的方法,从而摆脱现实的社会压力。

(二)多元社会思潮蔓延。互联网的发展加速推进了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多元社会思潮蔓延。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在音乐画面、影视作品渗透其所谓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还以“学术交流”之名,对革命先烈抹黑,企图将党史国史进行篡改,并消解革命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与此同时,文化虚无主义企图借由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方式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之中通过网络社交媒介的应用隐性传播亚文化,渗透思想。

(三)网络监管制度不完善。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空间管理制度难以与其相适应,从而使得网络空间缺乏对于传播隐蔽化信息、构建“碎片化”话语的预警能力,以至于与网络主流文化相违背的内容极易传播,无聊低俗甚至具有反动迷信色彩的产品被制造出来,各类虚假的错误信息也会被发布,同时会故意对一些社会经验较为缺乏的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进行吸引。网络亚文化通过聊天、视频、游戏等方式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主流媒体与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在应对危机、监管防范等层面缺乏强有力的协同治理能力。

(四)网络思政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对算法、大数据等的利用追踪预警网络亚文化、社交媒介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提升,被动应对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象依旧存在,以至于网络亚文化借势运用“三微一端”相互借鉴使得一股“去中心化”的亚文化潮流在网络空间中被催生,这对部分大学生认知的正确性会产生影响,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阻碍作用。与此同时,在时政热点捕捉,大学生性格特点、爱好兴趣精准识别上网络思政教育技术手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未能够将其与文字符码、表情包、影视图像等具有时尚性的传播场景有机融合,无法对大学生标新立异的个性化需求充分满足,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与时代相脱离的假象。

四、应对策略

(一)建立网络规范,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网络亚文化的规范与导向,在网络亚文化中明确大学生行为规范。通过制定相关的网络亚文化规范,强调网络亚文化积极、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文化理念。对涉及违法、违规、造谣传谣等行为,明确禁止,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立网络内容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及时及时处理,对传播不良信息的高校学生给予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惩戒。

(二)加强合法性审核,强化网络安全技能培训。建立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学校可设立网络监控系统,对在校大学生发布的信息进行定期审核和筛查,防止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扩散,并对违规人员予以相应处罚和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做到不涉及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教育宣传,鼓励多样化创新。加大正面网络亚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为符合大学生大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网络内容。通过开展网络文化创意大赛、举办网络、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提供更多积极向上、趣味性强强的网络亚文化产品。宣传网络风险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及自我防护能力。鼓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互联网文化创新,提供平台与资源支撑,可设立校园创新孵化基地,为创意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创意支持,促进网络亚文化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师生积极互动,及时传递网络亚文化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高校可通过校园媒体、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途径发布相关信息,向学生宣传正确使用网络亚文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媒体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网络亚文化当中来。建立反馈渠道,收集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指导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指导办法。

参考文献

[1]马玉佳,李锦红.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境遇与路径优化[J].传播与版权,2024,(02):72-75.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4.02.022.

[2]杨月荣,郝文斌.“00后”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4):135-139.DOI:10.16580/j.sxlljydk.2021.04.024.

[3]蔡舒敏,陈功.短视频“萌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挑战及应对[J].青年记者,2023,(03):38-40.DOI:10.15997/j.cnki.qnjz.2023.03.011.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新传播环境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项目号:2023SJSZ1155。

作者简介:冯程程(1994.12—),女,汉族,吉林延边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