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学和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的研究

作者

王丽

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学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详细剖析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全面阐述在预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教师点评优化,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于导入、讲解、总结等环节的运用策略,旨在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预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构成,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塑造以及文化底蕴的积累都有着深远影响。在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革新的当下,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其独特的可视化优势,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直观的图形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学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 助力知识理解与记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信息接受度更高。思维导图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把文字信息与图像、色彩等元素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以学习古诗词《静夜思》为例,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文字讲解,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通过思维导图,把“明月”这一核心意象用简笔画呈现,将“思乡”之情通过线条与相关诗句相连,学生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诗词的画面,理解作者的情感,记忆也更加深刻持久。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和系统整合。在确定中心主题后,学生需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出各个分支,并合理安排分支下的具体内容。比如在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要围绕“西沙群岛”这一中心主题,从“地理位置”“海洋生物”“海岛风光”等方面构建分支,思考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包含的要点。这一过程如同搭建知识大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到锻炼,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

(三)激发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运用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图案和个性化的线条来呈现知识。例如在学完《坐井观天》后,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拓展点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想象青蛙看到了繁华的都市,有的想象青蛙结识了许多不同的动物朋友。这些独特的创意在思维导图中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绘制方法,自主构建框架

在预习新课文前,教师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要点。首先,帮助学生明确中心主题的确定原则,一般可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引导学生将“西沙群岛”作为中心主题。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寻找分支,如从文章结构、内容分类等角度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示例展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能够自主构建出思维导图的框架。

(二)结合文本内容,填充分支信息

学生构建好框架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研读课文,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填充到相应的分支下。以预习《将相和》为例,学生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分支下,详细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提示和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鼓励学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整理,培养其提炼要点的能力。

(三)教师认真点评,学生优化完善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要进行细致的点评。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如独特的创意、准确的信息提取等,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分支逻辑不清晰、信息遗漏等,并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对于分支逻辑混乱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对思维导图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展示相关导图,巧妙导入新课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与新课相关的思维导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观潮》时,教师展示一幅包含“潮水声音”“潮水形态”“观潮人群”等分支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对潮水的特点和观潮的场景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 借助导图讲解,梳理知识脉络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以思维导图为线索,按照分支逐步展开讲解。以《落花生》为例,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展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等分支,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段落和语句,对思维导图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使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调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 开展小组讨论,丰富导图内容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思维导图上的分支内容分享各自的见解,共同丰富导图。在学习《草船借箭》时,让小组围绕“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一分支展开讨论,从“借箭准备”“借箭过程”等情节分析诸葛亮的智慧、谋略等特点,并将讨论结果补充到思维导图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 利用导图拓展,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完《坐井观天》后,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拓展点,在思维导图上延伸分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青蛙的经历。学生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想法记录在导图上,如青蛙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参加了动物运动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创意进行分享和讨论,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五)回顾思维导图,总结课堂重点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维导图,梳理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鼓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单元主题为中心,整合各课思维导图,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结论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学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然而,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让思维导图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力工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濯源. 赢在思维——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 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 思维导图: 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3] 洪菲菲.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4] 王明明.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教学与管理, 2021(10).

[5] 陈敏.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中的应用探索[J]. 教育导刊,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