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芦笙音乐文化及其传承发展初探
邹佳良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22
课题来源:2023年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视野下广西芦笙的调查研究与创新实践”(项目编号:XJYC2023007)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以广西芦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从节奏、调式、旋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广西芦笙的艺术特性,同时,论文对广西侗族芦笙、广西瑶族芦笙与苗族芦笙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不同民族在乐器构造、演奏技巧及文化功能上的异同,旨在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与时间参考。
关键词:广西芦笙;音乐特点;传承与发展
广西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其中芦笙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吹奏乐器,在民间节庆、婚丧喜庆等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的芦笙主要分布在柳州的融水、三江、融安等地,以及桂林的龙胜和百色的隆林、西林等地。广西的芦笙文化在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芦笙文化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通过吹芦笙、跳芦笙舞、赛芦笙等方式庆祝丰收和节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此外,芦笙在广西还具有器乐、舞蹈、运动和社交等多重功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本文将主要以广西侗族、苗族、瑶族这三个民族的芦笙文化、音乐特点等进行探究。
一、广西芦笙的地域文化
芦笙,作为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西的侗族、苗族、瑶族,各自拥有独特的芦笙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通过芦笙音乐的形式,展现出各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一)广西侗族芦笙的文化探究
侗族芦笙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文化传统,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侗族的团结、欢乐和幸福,被视为“喜” 和 “乐”的象征。侗族芦笙音乐和舞蹈是侗族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芦笙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包括单吐、双吐、三吐及颤音等技巧,演奏者边吹边跳,做出大幅度左右摇摆、旋转、蹲跳等动作,将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展现出侗族人民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侗族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中,芦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吹奏芦笙,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希望得到祖先和神灵的庇佑,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时的芦笙音乐往往庄重、肃穆,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二)广西苗族芦笙的文化探究
广西苗族芦笙与其他地区的芦笙基本构造相似,但在文化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广西苗族芦笙主要分布在广西柳州的融水、三江、融安,桂林的龙胜,百色的隆林、西林等地芦笙同样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还在各种庆典和节日中扮演重要角色。除芦笙踩堂、赛芦笙外,还举行斗马、赛马、斗牛等活动。在 “赶集”“四月八”“六月六” 等喜庆节日,各村寨的人聚到会歌场,通过吹奏芦笙以曲交友、以曲会友,打破语言障碍,增进彼此感情。对苗族青年男女来说,芦笙是表达爱慕之情的重要工具。在芦笙坡会等活动中,男生吹芦笙引舞,女生进场围圈起舞,男生可向心仪女生吹示爱曲子,女生若有意,会将定情物挂在男生芦笙上。芦笙舞是广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等类型,集体舞蹈场面壮观热烈,单人舞和双人舞舞技复杂。还有“踩堂舞”,舞者边吹芦笙边做倒立、滚翻、爬竿、吊挂等高难度动作。舞蹈动作敏捷、节奏紧凑,男子动作刚劲有力,女子动作则优美轻盈,常以扭腰、摆臀、屈膝等动作展现独特的韵律,广西融水的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芦笙斗马节是极具代表性的节日。在芦笙节等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祭芦笙柱、芦笙坪仪式,祈求村屯平安、风调雨顺。
(三)广西瑶族芦笙的文化探究
芦笙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多在瑶族传统祭盘王仪典和巫术活动中表演。表演形式丰富,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动作粗犷、勇猛、奔放、刚强,节奏明快、敏捷。舞者们边吹芦笙边跳舞,芦笙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展现出瑶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盘王节期间,瑶族人民会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吹奏芦笙、跳长鼓舞,祭祀祖先盘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芦笙的音乐在节日中回荡,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达努节,又称 “祖娘节”,在达努节时,瑶族同胞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芦笙演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吹奏芦笙,跳起欢快的舞蹈,来纪念瑶族的始母密洛陀,同时也展示了瑶族人民团结向上、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二、广西芦笙的音乐特点
(一)广西侗族芦笙的音乐特点
侗族芦笙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笙斗一般用空心木盒外加篾篐制成,笙管为竹管加簧片,共鸣筒为大小不同的空心竹节。侗族芦笙有三音、六音、八音等类别,以三音、六音芦笙较为多见。常见的六音芦笙,每根笙管上一般开有 1-6 个音孔不等,大多数侗族芦笙调性为C大调、F大调等,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手指按放这些音孔,配合吹气、呼气来改变气流,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侗族芦笙根据形制大小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等 6 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声部和音色,能吹出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和特高音,音域覆盖较广。高音芦笙音色清脆明亮,犹如山间鸟鸣;中音芦笙音色圆润柔和,起到衔接高低音的作用;低音芦笙和倍低音芦笙则音色深沉、厚重,犹如大地的共鸣,为整个演奏增添了稳定的基础节奏。此外,侗族芦笙还富有特色的碎音颤奏,使音乐更加灵动、活泼。
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要求技艺精湛的工匠通过细致的工艺把竹子加工成不同长度的笙管,并通过刻、刮、雕等工艺调整音调和音质。侗族芦笙的管体通常较为粗大,且竹管的排列呈现规律性,结构严谨,音色较为深沉,节奏较为明快。其外观装饰通常简洁大方,体现出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简朴的生活态度。
侗族芦笙的音乐节奏欢快、激昂,富有表现力。它通常在侗族的传统节庆、婚礼、祭祀和集会中使用。侗族人通过芦笙来传达喜悦和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芦笙的演奏伴随着歌唱,往往表现出侗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其高亢激昂的旋律使得整个节庆氛围充满活力和热情。
(二)广西苗族芦笙的音乐特点
在苗族芦笙当中,由小芦笙、中芦笙、大芦笙、地筒组成,在表演当中不同的芦笙队使用的音调不相同。与侗族芦笙相同,一般使用C大调、F调,同一堂芦笙,使用同一个调性。小芦笙为高音六管,六管为该调音阶的A、C、D、E、G、A;中芦笙和大芦笙为三管,其音高为A、C、D;地筒一根管,音高为A。与侗族芦笙的音色大致相同,广西苗族芦笙的音色明亮浑厚、委婉动听,高音清脆明亮,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深沉厚重。在表演过程当中,同一首作品通常是单一调性,转调性能相对较差,较少在一首曲子中出现频繁的调性变化,使得音乐风格相对统一和稳定,曲子以协和的五八度、四八度、五度、四度和音等为主,属于装饰性和声,和音结构多为这些协和音程及和音组合,和声连接没有明显的功能性,传统芦笙和声常常与单音奏法有机地交替连接运用,营造出丰富而和谐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时常常会有重音的强调,通过重音的分布来划分乐句和段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音乐更具动力和活力。
苗族芦笙通常比侗族的芦笙更为精致,管体较细,工艺上注重竹管的音色调节。苗族芦笙常常采用较细致的竹材,并通过削减竹管的长度、管径以及管壁的厚度来调节音高和音质。苗族芦笙的外形通常更富装饰性,常用银饰、彩绳等元素装饰乐器,展示出苗族的艺术风格。
苗族芦笙的音色清脆明亮,音调变化丰富。苗族芦笙通常用于苗族的传统舞蹈和庆典活动中。它既能表现出苗族的热情奔放,也能在祭祀和仪式中传达神秘与神圣。苗族芦笙的演奏充满节奏感,通常配合跳跃和舞蹈,使整个活动充满动感和仪式感
(三)广西瑶族芦笙的音乐特点
瑶族芦笙通常由竹子和铜片等材料制成,竹子的材质赋予了芦笙清脆、明亮的音色特点,而铜片制作的簧片则使芦笙在发声时带有一种独特的金属质感,两者相结合,形成了瑶族芦笙独特的音色魅力。同样,广西瑶族芦笙也有六管芦笙和八管芦笙。六管芦笙每根管上通常开有1个按音孔;八管芦笙则有八根笙管,每管也有1个按音孔,旋律线常常有较大幅度的起伏,通过四度、五度甚至八度的跳进,以及级进的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旋律走向,其和声相对简单,以协和的和声为主,常出现的和声组合有八度、五度、四度等音程关系。这些协和的和声组合,使芦笙音乐听起来和谐、稳定,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瑶族芦笙的旋律往往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能够通过音符的排列和节奏的变化,讲述瑶族的历史故事、传说神话、生产生活等内容,仿佛是用音乐在诉说着瑶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瑶族的芦笙制作工艺相对简约,注重实用性。瑶族芦笙的竹管较粗,音色较为沉稳,适合与瑶族的传统舞蹈和歌唱相搭配。瑶族芦笙的装饰通常较为朴素,但在一些特殊的仪式中,会添加一些文化符号和宗教图案。
瑶族芦笙的音色低沉悠扬,旋律较为平缓,常常用于瑶族的宗教仪式、婚礼庆典等。它的声音有一种内敛、温和的感觉,能够与瑶族的舞蹈和歌唱形式完美结合。瑶族芦笙常用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尊重,演奏时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旋律的变化较为细腻。
三、广西芦笙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芦笙的社会认知度
在芦笙的传承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社会对芦笙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芦笙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往往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较为陌生。因此,加强芦笙的宣传至关重要。通过举办芦笙专场音乐会、文化节等形式的活动,向公众展示芦笙的魅力,不仅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芦笙的兴趣,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芦笙的学习和传承中。此外,传统的媒体宣传和新兴的社交平台也可以成为推广芦笙的重要渠道。例如,制作纪录片、电视节目,或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芦笙的演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芦笙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
(二)建设传承基地,提供系统化教学平台
芦笙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兴趣和努力,更需要有系统化的教学平台。建立芦笙的传承基地,将芦笙的教学和演奏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来规划和实施,对于芦笙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高校、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可以设立专门的芦笙培训班,聘请专业的芦笙演奏家和教师来授课,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体系,帮助更多人系统地学习芦笙。传承基地不仅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机会,还能为芦笙的艺术创新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创新芦笙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的芦笙演奏技法虽然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传统形式可能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兴趣。为了让芦笙在当代音乐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探索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芦笙艺术的创新和提升。例如,将芦笙的演奏方式与现代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当代感的音乐作品,既能保持芦笙的独特音色,又能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将芦笙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吸引不同观众群体的关注。
(四)进校园,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
芦笙的传承必须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在校园内开展芦笙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从小接触到这一传统乐器,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开设芦笙课程或社团活动,组织芦笙表演,能够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了解芦笙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机构或传承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体验芦笙演奏,进一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播。
(五)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扩大芦笙的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可以迅速传播芦笙的魅力,吸引大量年轻人关注和参与。芦笙演奏视频、教学视频、文化讲解等内容,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通过这些网络平台,芦笙不仅能够在国内获得更多的关注,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走向全球,为芦笙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通过对侗族、苗族、瑶族芦笙的文化背景、音乐特点和工业制作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这三个民族的芦笙在材质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在音色、节奏、演奏方式及文化活动中的使用上具有鲜明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各民族在音乐艺术上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独特价值观。芦笙作为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深深根植于这些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为了他们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这些芦笙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广西少数民族芦笙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这些古老的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秦序.芦笙起源初探[J].乐器,1981,(04):4-5.
[2]杨进飞.侗族芦笙考[J].广西民族研究,1988,(01):84-88.
[3]周露.苗族芦笙研究 [D].广西民族大学,2017.
[4]杜正模,杜钊.融水苗族芦笙的活动形式及特点 [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06):123-129+150
[5]姜大谦·侗族芦笙文化初探 [D].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25-29.
[6]蒙妍.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文化探究[J].前沿,2010,(12):198-200.
[7]尹鑫,杨之·芦笙文化的社会和谐功能探讨--对融水芦笙文化的考察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8,(06):104-107
作者简介
邹佳良(1998.03- ),男,壮族,籍贯:广西百色,广西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