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双向贯通的实践探索
牛勤英
安阳高新区银杏南校 455000
摘要:在当今这个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信息如潮水般奔涌的时代,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出多维度、跨领域的特征。单一学科视角如同管中窥豹,难以全面把握问题的本质。唯有通过跨学科的知识网络构建,实现不同领域认知范式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框架。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解决问题的庞大网络。这种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既是应对当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小学;跨学科学习;双向贯通;实践策略
小学阶段堪称学生知识大厦奠基与能力雏形塑造的关键期,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双向贯通具有深远意义。这种融合模式不仅能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筑牢根基。
一、小学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双向贯通的重要性
(一)培养综合素养
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有力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界限,为学生搭建了整合多元知识的桥梁,让他们得以广泛接触不同学科的独特知识与奇妙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领略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更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真实情境的挑战中,能有效锤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具备跨学科背景与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它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里,学会从不同维度审视问题,在知识的交融碰撞中形成更完整的认知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顺利融入社会、迎接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小学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双向贯通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
学校需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关键作用,系统推进跨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积极组组织教师团队对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剖析,探寻不同学科之间潜藏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学科间的知识联结点与能力共通点,进行课程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建立"学科+"的课程开发模式,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机重构与教学资源的有效统整。
以“传统文化”这一具有深厚底蕴的主题为例,教师可巧妙地将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历史文献,感受文字中流淌的文化韵味;借助丰富的史实资料,为学生勾勒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欣赏古代艺术珍品,领略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撰写文学作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使不同学科知识在学生的创作中相互交织、相互映衬。除了课堂内的知识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实践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观赏珍贵的文物古迹,聆听专业讲解员的生动解说,让传统文化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带领学生前往科技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新颖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科技内涵;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与民间艺人交流互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举措,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广阔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今教育变革的浪潮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式,对于引导学生主动投身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意义重大。项目式学习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了跨学科学习的大门。
以“设计并制作一个节能环保的校园模型”这一项目主题为例,教师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精心挑选出这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当项目主题确定后,组织学生们迅速组成小组,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好奇,踏上这场充满挑战的征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关于节能环保的各类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在方案设计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大胆提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勾勒出心中的美好蓝图;模型制作阶段,齐心协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将一个个零件组装成精美的模型。展示评价环节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在项目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掌握了多学科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中茁壮成长。
(三)构建评价体系
在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当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它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方式需秉持多元化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聚焦于学生在学习旅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它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发言,考量其参与度;留意小组活动中与成员的协作配合,评估其合作能力;捕捉那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创意,衡量其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让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成长轨迹。终结性评价则如同严肃的裁判,对学生项目成果的质量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严格审视。它考量项目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完整性等多个维度,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实际成果。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是一次自我审视的契机,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互评则搭建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他人的长处;教师评价则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学生提供客观、准确的反馈和指导。通过这样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让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双向贯通,无疑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关键航向,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使其契合未来社会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多管齐下: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相互交融;创新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估学生表现。在此进程中,学校与教师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及时总结经验,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尹弘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课程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23(04): 1-6.
[2]钟启泉.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 2023(03):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