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宏涛

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道中心学校 710103

摘要:结构化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化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及强化解题实践等手段,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策略,深化数学概念理解,并展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小组合作中,学生掌握计算规则,同时培养逻辑思维、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解题实践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与成就感,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策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备受关注。随着教育理念更新,结构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因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而广受教师青睐。它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促进全面发展。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探讨结构化教学的应用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生活教学情境

在结构化教学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其学习态度与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率。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深化数学概念理解,并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倍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构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场景。设想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与小红在果园协助农民伯伯采摘苹果,果园内有两棵苹果树,分别命名为苹果树A与苹果树B。苹果树A上的苹果数量恰好是苹果树B的两倍。小明与小红在采摘过程中,对这两棵树上苹果的数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如何准确描述这种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教师可利用演示文稿精心制作课件,展示苹果树A与苹果树B上苹果的数量对比。课件中,苹果树A的苹果以红色标记,苹果树B的则以蓝色标记。通过动画效果,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当从苹果树B上摘下一个苹果,苹果树A上就会相应地有两个苹果被摘下。这种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对“倍”的认知。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小明、小红和农民伯伯,模拟果园采摘苹果的情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如“苹果树A上的苹果数量是苹果树B的几倍?”“若苹果树B上有8个苹果,那么苹果树A上有多少个苹果?”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倍”的知识来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还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在结构化教学中,为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思维成长,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空间。鉴于小学生逻辑思维尚在发展、自制力有限,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理想选择。教师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拔一名数学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维持课堂秩序,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图例中关于面积计算的错误,并利用正确案例探索面积计算规则。教师提供多幅图形,包括一幅正确计算面积的图示及几幅错误示例,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误所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错误往往源于未准确测量图形边界或未统一测量单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图形构成的角度,深入分析面积计算法则。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逐步总结出面积计算的基本原则:明确图形边界,确保测量单位一致,采用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如对于长方形,学生掌握了“长×宽”的计算方法,并类比推导出其他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多样化的思考方式。有的学生直接应用公式计算,有的学生则通过分割、重组图形来求解面积。这些不同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内相互碰撞、融合,激发了学生们的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面积计算法则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数学的本质。数学教学应以数学为核心,展现数学的魅力。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紧扣知识本质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解题实践训练

在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知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教师先设置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帮助小明和小丽解决关于三角形的问题,以此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完整性。一方面,教师请学生以小芳的身份,向小明和小丽解释如何识别三角形的类型(如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随后,通过课件展示小明和小丽在理解小芳的讲解后,成功计算出家中装饰用的三角形瓷砖所需数量和面积的场景。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动手测量并计算教室中三角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然后对比各自的结果,以此加深对三角形相关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完成对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直接对比答案,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鼓励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图形变换知识,提出可以通过切割、重组三角形来验算面积,或者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验证周长计算的准确性。这样的讨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培养了他们的验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应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如让学生计算家中三角形书架的面积,或是设计一款三角形屋顶的小屋模型并计算其所需材料。这些题目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三角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应深入理解其内涵,紧密围绕新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优化,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成效显著,它借助生活化情境、小组合作和解题实践,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锻炼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理解结构化教学,紧扣新课标,精心设计并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为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军.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J].新教育,2024(07).

[2]刘小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