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培育现状与路径
刘青原
沧州师范学院 , 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及交流的核心平台,而社会整体正步入以移动性、社交性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的引入,不仅赋予了公众一个自由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获取丰富、即时、海量资讯的途径,同时也因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特性,引发了信息法治性与真实性的挑战,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网络法治风险。 强化高校的网络法治教育并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亦是确保社会法治秩序平稳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河北省大学生群体为研究样本,设计并实施相关调查,旨在深入剖析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法治教育领域的实际接受度、认知水平及行为模式,同时识别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旨在针对性地优化网络法治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自媒体;网络法治;法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课题项目:202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研究》(项目类别:自筹经费项目 课题编号:ZC2025251 )
目前,高校日益意识到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与教育之必要性,并实施多样化的措施,以促进此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网络空间展现出社会虚拟化、网络环境开放化以及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显著特征,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的网络法治问题呈现出日益复杂且多样化的态势。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方面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体系构建不完善及教育内容与需求匹配度不足等挑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核心受众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且缺乏充分的社会历练,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一特征使得他们易于遭受网络法治问题的侵扰,从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财产安全以及思想认知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面向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策略应全面覆盖各类网络法律议题,并应聚焦关键领域,实施定向教学以满足特定需求。
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法治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面对的网络信息法治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威胁(如设备感染病毒或恶意软件)、账号安全风险(包括密码被盗用)以及知识产权侵权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其网络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及隐私保护意识不足。 在注册账户过程中提供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时,个体往往缺乏对隐私保护协议的审阅,倾向于轻率地访问来源不明的网页链接,以及在未加甄别的情况下扫描二维码,这些做法均可能触发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与法律合规性的挑战。 若此类数据不慎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大学生极易成为预设圈套的牺牲品,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充斥着复杂多样的信息资源,其中既包括可信且有价值的知识内容,也存在虚假信息、色情内容、赌博以及毒品相关的非法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显著威胁。 高校在实施网络法治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网络信息法的教育内容,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2网络财产安全问题
网络财产安全问题,指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因内外因素引发的个人财务损失现象,其常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诈骗及网络借贷,皆为该领域内的主要关切点。 鉴于大学生在经验积累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不足,以及面对新兴事物时的冲动倾向,加之其经济资源有限,故此群体易于受到误导而偏离正轨。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尤其在他们寻求兼职以求经济独立的过程中,此类事件尤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因接触网络借贷应用而深陷校园贷的困境,不仅个人财务状况恶化,更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网络直播平台中遭遇诈骗行为,特别是通过诱使大学生进行打赏及礼物捐赠而实施的资金欺诈现象颇为普遍。针对网络财产法治领域的挑战,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强化对网络诈骗的法律制裁,对非法运营的网络借贷平台实施取缔行动,以从根本上阻断此类违法行为。同时,高校应将网络法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和警示课程,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网络财产相关犯罪行为的发生。
3.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较高的发生频率及普遍性,成为网络法治问题中的显著议题之一。 鉴于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对相对减轻的学业负担以及随之增加的闲暇时间,加之普遍较低的自我约束能力,他们易于被多样的网络娱乐活动所吸引,从而形成长时间、固化的网络沉迷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过度参与网络游戏、消费电视剧或小说内容、频繁使用社交应用等。长期沉浸于此类网络活动,会导致个体深陷其中,逐渐发展为对互联网的强烈依赖,进而引发网络成瘾现象。 据观察,每年存在大量大学生因网络成瘾而学业受阻乃至面临被学校开除或退学的风险,这凸显出网络成瘾问题亟需得到高度关注与有效干预。
二、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建设路径
依据拉斯韦尔提出的“5W”框架,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何种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产生何种效果),信息传播的路径与载体被视为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将教育视作一种传播活动时,教育的途径与形式对教育成果的实现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并提升其教育成效,亟需深入探讨教育实施的途径与载体策略。
1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建设是国家法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健全的网络法治即意味着整体国家法治的缺失。 网络法治作为国家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以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应将其与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并确立其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需将网络法治教育纳入国家整体法治教育框架,以提升其战略地位。 应整合总体国家观的概念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教材之中,尤其强调网络法治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以互联网为平台和传播工具 将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旨在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持续强化其网络法治意识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形成主动维护网络法律秩序的行为习惯。
2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不可或缺的关键平台,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被普遍纳入各高校的专业必修体系中。 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相融合,被视为提升此类教育成效的关键策略之一。 高校应整合信息科技课程体系,融入网络法制观念与网络行为准则的教育模块,以深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为此,应增设网络法制教育的必修课程,构建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教学体系,详尽传授网络法制知识。同时,应当在各类专业课程及通识教育中嵌入相关法制内容,确保网络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等,提供网络法制教育公开课程,以实现教育的灵活便捷,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受相关教育。
3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多元形式、充实内容以及轻松愉悦的氛围,广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实施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策略的一种高效且实践性强的手段。 结合国家法治日这一特定的时间维度,组织网络法治周、网络法治主题征文、网络法治知识竞赛以及网络法治微电影竞赛等系列活动,旨在多方位、多层次地推广法律知识,强化公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法治意识与数字素养,通过互动与参与式教育手段,提升社会整体的法治观念与网络文明水平。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策略,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动态电子显示屏,持续播放精心挑选的网络法治案例与教育视频。这一创新性措施旨在以直观、吸引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网络法治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进而显著提升教育效果。
4融入日常生活中
推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并提升其实践效果,不应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模式,而应致力于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在寝室楼、 教学设施与公共空间被用作网络法治教育的传播平台,如在教学楼及校园宣传栏显著位置展示网络法治教育标语与横幅,旨在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短信媒介广泛开展针对网络诈骗防范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其首页定期发布网络法治教育视频及实际受害案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 将网络法治教育全面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旨在使其在无形中习得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网络法治观念的内化。
综上,高等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应具备灵活性,能够依据具体情境适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其中,家庭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意识的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与关键组成部分,家庭应积极承担起促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的责任,发挥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高校应与家庭紧密合作,实现即时交流联系,构建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确保双方能够迅速共享相关信息,合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空间,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可组织以网络法治安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相关教师指导下,运用文献检索、现场调研及专家访谈等方法,深入剖析当前网络法治教育形势、问题根源及其应对策略,最终形成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通过实践性活动进行让学生主动思考,直观体验到网络法治问题的普遍性与紧迫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网络法治意识,实现网络法治的教育目标。此外,在法治教育领域,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网络传输功能,将法治教育内容精准地推送给学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即时共享。利用创新模式显著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全方位,多角度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带来了积极变革。
参考文献:
[1]马晓.简析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及教育途径[J].大众标化,2020(22):68-69.
[2]杨维东、董小玉: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3]王莹、张森林:新时代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6).
作者简介:刘青原(1991—11月份),女,汉族,河北沧州,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