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南花鼓戏发展现状与新途径研究
周佳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商学院
摘要: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对自身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挖掘,将其作为文旅融合的切入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开发,形成了文旅产业链。湖南花鼓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融合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舞台文化与音乐文化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在应对当前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实现双赢的目的。在当前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湖南花鼓戏本身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元素,自身也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点。本文聚焦于文旅融合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湖南花鼓戏,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剖析,揭示出湖南花鼓戏现在面临着剧目内容陈旧、人才流失严重、市场萧条、政府重视和宣传不足等问题。为了能确保这些文化基因不被时间磨灭,我们通过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和挖掘,保留其精华特色,去除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等不断创新发展新途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湖南花鼓戏;新途径
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蓬勃发展且逐渐从单纯的观光游向文化体验游转变。文旅融合成为各地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趋势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而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在湖南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化瑰宝,自然置身于这一发展潮流之中。
一、研究背景
1、政策的推动
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作为提升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战略。这为湖南花鼓戏等地方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鼓励其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2、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对文化体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增加。湖南花鼓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能够为旅游活动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在文旅融合的市场中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南花鼓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存在差异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传统剧目的剧情、表演形式和舞台布景等相对陈旧,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而且传统剧目数量众多,但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创新,导致部分优秀剧目逐渐被遗忘。
(二)湖南花鼓戏市场萎缩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审美趣味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以前人们可选
的艺术表演形式不多,欣赏曲艺方式也需走进戏院,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人门可以在家中观看各色表演,舞台艺术受到极大冲击,面临被淹没风险。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 80 年代统计,我国现存三百余种剧种非遗视角下湖南花鼓戏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探索中,有 58 个剧种是建国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剧种,但八十年代之后,再没有新剧种的出现,尽管有极少的地方戏曲发展状况较好,但整体来看地方戏曲生产空间狭小,发展困难重重。
(三)专业人才短缺而流失严重
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湖南花鼓戏仍然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花鼓戏表演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培养周期较长,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花鼓戏人才因收入低、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选择转向其他行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南花鼓戏发展的途径
(一)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传播
借助短视频平台,可以将非遗的精彩瞬间拍摄下来进行剪辑和分享,以此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非遗的知名度。我们可以挑选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将其精彩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在剪辑时,注重突出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情等,让观众能够快速领略到花鼓戏的魅力。每个短视频可以配上简单的剧情介绍和字幕,方便观众理解。并且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对花鼓戏进行创新改编,比如将流行音乐的节奏或旋律融入花鼓戏的唱腔中,或者用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来演绎现代故事,使传统艺术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二)数字化高清展示与虚拟现实体验
数字化高清展示在非遗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真实、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方式。采用多个高清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湖南花鼓戏舞台表演进行拍摄。例如,在舞台前方设置一台主摄像机用于捕捉演员的正面表演细节,包括表情、动作和台词;在舞台两侧和上方设置辅助摄像机,用于拍摄全景、侧面动作和一些特殊的舞台效果,如演员的高空动作或舞台背景的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则为观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对湖南花鼓戏的传统舞台、剧场建筑进行 3D 建模,或者使用 3D 扫描技术获取实际舞台的精确模型。同时,对舞台上的道具、服装和演员形象也进行 3D 建模,确保模型的细节能够真实反映花鼓戏的特色。例如,对于一些精美的传统花鼓戏服装,可以通过 3D 扫描和精细建模,将服装的图案、质地等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在虚拟现实体验中加入互动元素,让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观看者。
(三)人才培训与传承
进一步加强专业院校对花鼓戏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在湖南的艺术院校和相关专业中,进一步完善花鼓戏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如唱腔、身段、表演技巧等基本功训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增加花鼓戏历史、文化、理论等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深入了解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
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应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花鼓戏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例如可以设立花鼓戏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花鼓戏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或者为花鼓戏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黄三乐,金智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08):57-59.
[2]刘海霞.湖南花鼓戏的风格特点[J].戏剧之家,2023,(16):41-43.
[3]李兵.非遗视角下湖南花鼓戏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探索[D].中南民族大学,2021.DOI:10.27710/d.cnki.gznmc.2021.000011.
[4]刘婷,吴思.湖南花鼓戏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61-64.
[5]黄盈霏.数智技术重构湖南花鼓戏非遗传播新样态[J].新楚文化,2024,(24):43-47.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4.0010.
[6]任慧婷.“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湖南花鼓戏文旅融合的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23,44(03):67-71.
本文是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湘韵相伴,探寻湖湘文化”——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活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24123030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