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品格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费香香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音乐教育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而民族器乐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技能传授,更在于尚美品格的浸润。《喜洋洋》作为中国民乐经典,以板胡为主奏乐器,融合山西民歌《卖膏药》《碾糕面》的旋律元素,其ABA 三段式结构(A 段欢快热烈、B 段舒缓抒情、A 段再现)与喜庆主题高度契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需求。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仍存在“重技能轻审美”“重知识轻文化”的问题,如学生能机械演奏乐曲却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或能模仿节奏却缺乏情感表达。
一、尚美品格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以《喜洋洋》为载体开展音乐教学,能让学生在板胡明亮音色与山西民歌旋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乐曲中欢快的锣鼓节奏、ABA 曲式结构所蕴含的对称美,与春节、婚庆等民俗场景紧密关联,教师通过讲解其文化渊源(如山西秧歌、社火表演),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学生在演奏、律动中体验传统音乐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二)培育审美感知,提升艺术素养
《喜洋洋》的旋律起伏、节奏变化(如切分音、附点节奏)为审美感知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学中,学生通过图谱辨识乐段结构、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情绪(如 A 段拍手、B 段摇摆),逐步掌握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在打击乐器合奏中,学生需协调节奏、音色与力度,培养对音乐形式的敏锐感知。长期浸润于此类经典作品,学生能形成“以美润心”的审美习惯,提升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为终身艺术素养奠定基础。
(三)塑造尚美品格,促进全面发展
《喜洋洋》教学中,学生通过集体演奏(如齐奏、轮奏)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分工合作中学会倾听与配合;在创意改编环节(如为乐曲设计新节奏型、添加歌词),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意识。此外,乐曲传递的喜庆、祥和氛围,能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将音乐中的“美”内化为品格修养。这种以美育德、以美启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兼具艺术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新时代少年。
二、尚美品格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情境,激活审美感知
以《喜洋洋》欢快热烈的旋律为载体,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创设“新春庙会”情境。教师播放山西社火表演视频,展示红灯笼、舞龙道具,引导学生观察锣鼓节奏与乐曲ABA 结构的关联。例如,在A 段教学中,学生用拍手、跺脚模拟“咚锵咚锵”的锣鼓节奏,结合图谱辨识重复四次的核心节奏型;在 B 段教学中,通过肢体舒展动作(如双手上扬模仿烟花绽放)表现抒情旋律。案例中,教师设计“听音乐贴图谱”游戏,学生分组将“鞭炮”“舞龙”等图片与乐段匹配, 85% 学生能准确区分ABA 结构。此类情境化教学将抽象音乐符号转化为具象文化符号,使学生在感知民族音乐形式美的同时,理解其与民俗文化的共生关系,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敏感度。
(二)跨学科融合,深化文化理解
将《喜洋洋》与语文、美术学科结合,设计“音乐中的年味”主题活动。
语文课上,学生诵读《元日》等古诗,分析诗句中的节日意象(如“爆竹声中一岁除”)与乐曲情绪的契合点;美术课上,学生用剪纸创作“喜洋洋”主题窗花,将板胡旋律转化为线条与色彩(如用红色曲线表现旋律起伏)。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 + 美术”形式表现“喜庆”主题:一组学生用双响筒敲击 A 段节奏,另一组用彩纸剪出对应数量的“福”字,最终将音乐与剪纸作品同步展示。此类跨学科活动不仅强化音乐要素认知,更通过文化符号的互文性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承载的文化记忆,培养文化认同感。
(三)分层任务驱动,提升艺术表现力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阶梯式”演奏任务。基础层学生用三角铁、沙锤等简易乐器为 A 段伴奏,重点掌握四分音符节奏;提高层学生尝试用双响筒、碰铃分声部演奏 B 段切分节奏,培养多声部协作能力;拓展层学生自主设计“喜洋洋”主题打击乐合奏,如将课桌、铅笔盒转化为“乐器”,探索音色组合。案例中,教师组织“班级新春音乐会”,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版本演奏:一组用传统乐器演绎经典旋律,另一组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打击乐”进行创意改编。此类分层任务既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又通过实践提升音乐表现力,培养“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
(四)创意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以《喜洋洋》为素材开展“音乐 + 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利用编程软件(如 Scratch)设计“智能节奏游戏”,将乐曲节奏转化为可视化指令,通过拖拽模块控制角色舞蹈动作;或用AI 音乐生成器创作“新春变奏曲”,在保留板胡主旋律的基础上添加电子音效。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 + 戏剧”形式重构作品:学生分组编写《喜洋洋》故事脚本(如“小羊智斗年兽”),将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结合皮影戏表演呈现。此类活动突破传统教学范式,通过跨媒介创作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民族音乐焕发时代活力。
结语
以民族器乐曲《喜洋洋》为载体的尚美品格导向小学音乐教学实践,通过情境化感知、跨学科融合、分层任务驱动与创意实践,构建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在锣鼓节奏的律动中感知音乐的形式美,在剪纸与诗句的互文中理解文化的精神美,在分层演奏与跨媒介创作中实现艺术表达的个性美,最终将“尚美”品格内化为审美情趣、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吴玲 . 中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J].亚太教育 ,2024,(23):69-71.
[2] 彭百会.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唱、听、奏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 ,2024,(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