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模型赋能医保业务发展
孙振吉 鲍芳琳
铁岭市医疗保障事务服务中心 112000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112000
摘要:本文以铁岭市医疗保障智能审核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大数据模型在医保单据审查、欺诈检测、基金预测等场景的技术实现路径。通过构建三层技术架构,实现审核效率提升225倍、年度避免基金损失超1000万元的实践成效,为医保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模式转变;发展核心;持续创新;
一、引言:医保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医保数字化转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需求井喷式增长的必然选择。传统医保体系面临服务效率滞后、数据孤岛严重、基金监管薄弱等结构性矛盾,纸质凭证流转、人工审核结算等陈旧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便捷化、智能化、服务的迫切需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互联网+医保"正重构服务生态——智能审核系统将结算周期从数周压缩至秒级,电子凭证实现全国异地就医"码上办",AI算法支撑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逐步普及。这种转型不仅是服务形态的革新,更是治理能力的跃升:医保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为药品集采谈判、DRG、DIP支付改革提供决策支撑,区块链技术构筑的智能风控体系守护着万亿医保基金安全。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医保数字化既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其进程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也将倒逼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的深度融合。
二、技术架构:医保大数据模型的三层进化
第一层:分布式数据基座构建
依托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打破传统医保数据烟囱。通过建立省级医保云平台,整合参保信息、诊疗记录、药品流通等11大类数据资源,构建PB级实时更新数据库。区块链技术确保跨机构数据共享时的完整性与溯源性,如长三角地区已实现电子病历、检验报告的跨省可信调阅,支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效率提升60%以上。
第二层:AI中台赋能决策引擎
在数据融合基础上搭建机器学习中台,开发DRG病组智能分组、欺诈检测、健康风险评估等算法模型。运用AI学习技术,在保障数据隐私前提下实现跨医院疗效对比分析,如某省通过肿瘤诊疗方案联网建模,将临床路径优化建议精准推送至142家医疗机构。知识图谱技术则构建起药品-疾病-诊疗关联网络,为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层:场景化智能应用迭代
基于前两层能力沉淀,形成"监测-预警-干预"闭环应用。实时医保基金驾驶舱可动态监测县域基金穿底风险;慢病管理AI助手依据患者用药依从性数据,自动触发复诊提醒与健康指导;DRG、dip智能审核系统结合临床指南与历史数据,实现95%以上病案自动分组与支付核验。这种架构进化使医保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健康管理,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数字底座。
三、实践创新:铁岭模式的三大突破
铁岭市通过医保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贯通、智能驱动、治理协同”为核心,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区域实践路径,形成三大创新突破。
突破一:全域数据融合共享机制
铁岭打破医保、卫健、民政等9部门数据壁垒,构建“医保健康大数据池”。依托政务云平台,归集3.2亿条跨域数据,创新研发“医保数据血缘图谱”,精准追踪基金流向。通过动态比对,发现重复参保、死亡人员异常报销等风险点,年节约基金超2000万元。
突破二:智能反欺诈风控体系
开发AI稽核机器人集群,集成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系统自动解析医疗机构HIS系统日志、病历文书与影像资料,结合诊疗知识图谱,识别“挂床住院”“虚假诊疗”等违规行为。试点半年内,查处违规金额占比从1.2%降至0.3%,审核效率提升80%。
突破三:按效付费改革实践
推行“DIP+绩效评价”复合支付模式,将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等18项指标纳入结算体系。通过大数据建模测算,对胃癌、糖尿病等12个病种实施结余留用激励,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提质。改革后,参保患者次均费用下降23%,三级医院药占比缩减至26.5%,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
铁岭模式以数据赋能重构治理逻辑,为中小城市医保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样本。
四、实施成效:多维价值评估
铁岭医保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驱动+机制创新”双轮协同,在基金安全、服务质效、治理能力等维度释放显著价值。经济价值方面,智能风控系统累计拦截不合理医保支出1.2亿元,基金监管效率同比提升300%;DIP支付改革促使医疗机构平均诊疗成本下降18%,年度基金结余率提高至9.7%,远超全国4.3%的平均水平。社会效益维度,电子凭证使用率突破92%,异地就医结算时间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即时办结,患者满意度达96.8%;慢病管理AI助手覆盖12万患者,用药依从性提升40%,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1%,切实减轻群众疾病负担。
治理效能层面,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将医保欺诈案件发现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7天,监管响应速度提升85%;基于大数据的药品耗材使用监测,推动全市高值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达52%,形成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能力。铁岭模式验证了数字化改革对医保治理体系的重塑效应:以数据要素激活制度创新,通过技术穿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全国中小城市破解医保基金“穿底风险”与“低效困局”提供了可量化、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其“成本可控、见效迅速、多方共赢”的特性,正成为区域医保改革的价值评估新标尺。
五、发展建议:构建医保大模型生态
短期:基于铁岭实践沉淀的百万级医保审核案例库,联合高校研发医保领域大语言模型(Med-GPT),支持政策解读、病例推理等场景,解决基层医保人员专业能力差异问题。中期:构建多模态大模型,融合诊疗文本、医学影像、设备时序数据,实现DIP分组、费用预测等复杂任务的端到端处理,推动审核精度突破99%。长期:探索“大模型+区块链”技术,建立医保知识联邦网络,实现跨区域模型安全共训与即时更新。
六、医保数字化未来技术演进路线思路
2025-2026(筑基突破)
关键技术:学习跨域建模、多模态电子病历解析、区块链智能合约
应用场景:
▶ 省级医保链网实现药品耗材全流程追溯
▶ 诊疗AI助手覆盖80%基层医疗机构
▶ 脑机接口技术试点医保失能评级
治理目标:建成全国医保数据标准体系,欺诈行为识别率超95%
2027-2028(融合创新)
关键技术:数字孪生医保仿真、医疗大模型决策辅助、量子加密传输
应用场景:
▶ 医保基金运行数字孪生体实时预警区域穿底风险
▶ GPT-Healthcare生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
▶ 量子安全网关保障跨省结算数据零泄露
治理目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50%以上医保支付场景
2029-2030(生态重构)
关键技术:脑机神经接口医保认证、生物计算药物经济学评估、元宇宙医共体
应用场景:
▶ 基于神经信号的无感医保身份核验
▶ 蛋白质折叠模拟优化罕见病药品准入
▶ 元宇宙分级诊疗空间实现远程手术医保结算
治理目标: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医保价值支付体系
结论
本文论证了大数据模型在医保业务中的技术落地路径,铁岭实践表明:通过构建"数据-算法-应用"协同体系,可实现基金监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跨越式发展,为医保治理现代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家医疗保障局. 智慧医保建设技术规范[S]. 2023(11):13-36
[2] 李华等. 基于GNN的医疗保险欺诈检测模型[J]. 计算机学报,2022(6):6-18
[3] 铁岭市医保局. 智能审核系统建设白皮书[R]. 2023(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