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研究
孟令峰
四川省贸易学校
作者:(1978年12月);
性别:男
户籍: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民族:汉族
职称; 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茶叶加工、茶叶审评
邮编;625107
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一一《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ZJG2022-257)
摘要:在岗课赛证融通的视角下,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促进育人水平的提升,也能推动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创新,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所以,论文围绕着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提出了促进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创新的建议,如做好岗位调研、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做好教学目标与岗位衔接等,以此促进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的有序进行,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关键词: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组织模式实践实践
前言:在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中,岗课赛证融通是其中重中之重,通过赶课赛证融通也能形成综合性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育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为了确保岗课赛证融通的有序进行,做好其中的竞赛组织规划是重要的一环,既有助于促进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也能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所以。要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积极开展竞赛的组织模式,从而确保竞赛的有序进行,为真正的实现中职院校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打下坚实基础。
一、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的意义
岗位需求角度来看,评茶员赛项能够紧密结合茶叶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中职院校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标准,从而强化中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操能力。从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组织开展竞赛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领,可以使教师在推进课程教学阶段有效整合竞赛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日常教学与竞赛教育的紧密衔接,突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强化育人质量,助力促进学生通过日常学习更好的准备竞赛,在参与竞赛中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提升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水平的效果。
二、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现存问题
(一)课程与岗位对接不紧密
在当前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中,课程与岗位之间的衔接不紧密是一项突出问题。在实际中,竞赛最为核心的目标是选拔符合岗位需求的评茶人才,但是竞赛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部分竞赛在题目设置方面过于理论化,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评茶员岗位实际工作需要,也并没有突出其在工作岗位中有可能面临的复杂情境和多样化任务,因此会导致竞赛内容的设置存在偏差,在这一导向下中职院校开展相应课程建设显然会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对接不畅,削弱中职院校人才培训效果。
(二)课程、岗位与竞赛缺乏有效衔接
课程、岗位与竞赛之间衔接机制相对缺乏是一大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竞赛的组织过程往往相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岗位实践相对比较独立,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统一整体。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难以深度整合竞赛内容、岗位内容,学生通过参与竞赛虽然能够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锻炼,但是也无法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课程、岗位以及竞赛之间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也会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培育效果不佳,难以强化学生综合水平。
(三)教学目标与岗位流程脱节
教学目标和岗位流程之间相互脱节是当前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中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会导致教育教学过程难以深度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在实际中,竞赛所关注的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知识以及技能掌握情况,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对于岗位工作流程的熟悉情况,这也导致了实际教学和岗位之间的脱节[1]。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中,从茶叶的取样、制备、评审、操作等各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但在竞赛当中只是选择了一部分环节进行考评,因此也会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整个评茶过程的深刻认识,致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充分适应岗位流程要求,所以如何在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中做好教学目标和岗位流程的衔接也是突出比赛促销的关键。
三、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的对策
(一)深入调研岗位,精准对接课程内容
为进一步强化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效果和质量,要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视角大力组织开展相应的竞赛,通过完善竞赛组织模式实现以赛促教,助力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在实际中,需要深入调研岗位,从而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精准对接课程内容,并且在其中整合职业技能竞赛。在实际中,需要建立起岗位调研专家小组,如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以及专业教师所构成的调研专家小组,由专家小组深入到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以及茶叶销售等企业中进行全方位的调研,通过调研的过程了解评茶员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职责要求、技能标准以及职业素养要求等多个维度,进而结合调研结果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2]。随后,结合课程内容的改进以及完善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以此来实现以赛促教,突出竞赛与岗位、课程与岗位之间的联系,达到强化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水平的效果。
(二)搭建桥梁纽带,实现课岗赛证融通
大力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在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强化中职学生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搭建起桥梁纽带以实现岗课赛证之间的深度融合[3]。在实际中,首要任务是加强中职院校和茶叶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通过多方的共同合作形成人才培育合力,并且共同进行人才培育标准、课程标准以及竞赛规则的制定,通过这一举措促进各方中职院校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层面,需要以评茶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中心,大力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竞赛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通过对于多重标准以及要求的深度整合构建起一体化育人体系,以此来促进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育人水平不断优化提升。
(三)优化教学目标,契合岗位实际流程
基于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推进中职院校育人工作,需要大力优化育人目标,确保育人目标能够契合评茶员岗位实际流程[4]。在实际中,中职院校要充分明确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既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锻炼,如在校园中搭建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逐步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充分考察评茶员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要求等,从而有效将岗位工作、职业技能竞赛等各个环节进行不断的细化,将其中的细化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育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育中,基于岗课赛证融通去推进教育至关重要,而若想要做好岗课赛证融通则是必要不断完善竞赛组织模式,从而通过竞赛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所以,论文围绕着评茶员赛项竞赛组织模式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助推中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育人模式创新的建议对策,用于共同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光涛,张杰飞,梁涛,吕永康,杨显红,丁建平,李爱兵,杨思静.普洱市茶叶加工技能竞赛中七子饼茶压制质量剖析[J].热带农业科技,2014(4):20-23.
[2]朱冬艳.既要"文比"又要"武比"浙江为何频频举办茶叶加工竞赛[J].茶博览,2023(9):32-35.
[3]姜梓东.全国茶叶加工竞赛:广西4位选手人人拿奖[J].农家之友,2021(10):44-45
[4]谢燕青.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一杯茶汤“定乾坤”[J].茶博览,2019(1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