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时晶晶

红河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661100

摘要:数感在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感培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实践操作以及运用多元表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和理解,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助力学生建立良好数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筑牢基础,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数感作为数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数感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数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缺乏对数字的敏锐感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探索有效的数感培养策略迫在眉睫。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数感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从而培养数感。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童话故事等元素,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字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理解数的大小、数量关系等概念,进而主动去探索数字背后的奥秘。情境的创设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在教室中精心摆放一些带有价格标签的文具、零食等物品,这些物品的价格涵盖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组合,如铅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棒棒糖5角等。同时,设置“收银员”和“顾客”的角色,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扮演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商品价格计算所需支付的金额,以及找零的数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付款方式,比如购买3元5角的笔记本,可以付3张1元纸币和1个5角硬币,也可以付1张5元纸币,然后让“收银员”找零1元5角。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关系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如1元=10角,1角=10分,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同时,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还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数感也在实际情境的体验中会得到有效培养。

二、实践操作,深化数感

实践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深化数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感知。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的含义、运算规律等,从而强化对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例如,以“认识图形与测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教室”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使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窗户等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在测量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如如何正确使用米尺、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比如,在测量教室长度时,学生发现用厘米作单位数字太大,不方便记录和计算,从而体会到选择合适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测量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教室的面积、黑板的周长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将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不仅知道了1米、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还能理解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大小。同时,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数感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深化。

三、多元表征,强化数感

多元表征是指用多种形式来表示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如语言、图形、符号等。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强化数感。当学生能够灵活地在不同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时,他们对数的理解将更加全面和深入。多元表征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首先,用语言描述:“3个5相加”,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表述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然后,用图形表征,画出3组,每组5个圆圈,直观展示乘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清晰地看到3个5相加的具体形式。接着,引入乘法算式“3×5=15”,用符号来表示这种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在学生对乘法有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图形或语言来表示其含义,促进学生在不同表征之间的转换。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乘法实例,并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示出来,如家里的餐桌有4条腿,3张餐桌一共有多少条腿,可以用加法算式“4+4+4=1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算式“4×3=12”表示,还可以用图形画出3组,每组4条腿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乘法的概念,数感也在多元表征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结语: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一环,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数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运用多元表征方式,则能助力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强化数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稳步提升数感,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筑牢根基,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娟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  2024(9):286-288.

[2]李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20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