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下的美术课堂
潘祉祺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引言
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 2025 年,小学美术教学正面临双重变革机遇:一方面,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哲学强调艺术教育需扎根生活、服务社会,其“手脑并用”的理念为美育提供了价值锚点;另一方面,AI 技术通过虚拟现实(VR)艺术展馆、生成式艺术创作工具、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等创新应用,突破了传统美术课堂在时空、资源与互动性上的局限。
一、Ai 赋能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生活化场景与AI 技术融合初显成效,但深度应用仍待突破
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正逐步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通过AI 技术将生活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利用 AI 图像识别工具捕捉自然纹理、建筑结构等素材,生成高清艺术参考图,辅助学生完成“绿色生活”“社区美化”等主题创作。然而,AI 工具的应用多停留在素材提供层面,尚未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部分教师仅将其作为课件补充,缺乏对 AI 生成内容的二次开发,导致技术赋能与美育目标的衔接不够紧密。
(二)分层实践与AI 个性化推荐结合,但评价体系尚未闭环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部分课堂尝试通过 AI 实现分层实践:基础层学生借助 AI 绘画工具完成线条、色彩等技能训练,拓展层学生利用 AI 分析大师作品风格进行模仿创作,创新层学生则通过 AI生成创意草图并自主完善。例如,在“未来城市”项目中,AI 根据学生输入的关键词生成建筑草图,学生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化元素。但当前评价仍以教师主观判断为主,AI 辅助分析多聚焦于技术指标,缺乏对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核心素养的动态评估,难以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
(三)跨学科项目与AI 协同创新推进,但教师技术素养成瓶颈
受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念启发,部分学校将美术与科学、历史等学科融合,开展“AI+ 传统文化”“ ∘AI+ 环保设计”等项目。例如,学生结合物理学中的光影原理,使用AI 创作涉及光影效果的艺术作品,理解光与色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然而,教师 AI 技术素养不足制约了创新深度。
二、Ai 赋能美育浸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场景与AI 技术融合,激发创作兴趣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AI 技术则能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动态教学资源。例如,在“自然纹理探索”课程中,教师通过 AI 图像识别工具捕捉树叶脉络、动物皮毛等细节,生成高清艺术参考图。学生观察后,用黏土模仿纹理进行立体创作,再通过 AI 分析作品与自然原型的相似度,获得优化建议。某学生最初制作的“树皮浮雕”因细节粗糙被 AI 标记为“纹理层次不足”,教师引导其观察真实树皮的裂缝走向,学生调整后,作品在“自然元素表现力”维度获得高分。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更通过 AI 反馈深化对艺术与生活关联的理解。
(二)分层实践与AI 个性化推荐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AI 技术可实现分层实践的精准支持。例如,在“未来城市”项目中,教师为不同能力学生设置阶梯任务:基础层学生用 AI 绘画工具完成建筑轮廓填充,拓展层学生自主设计功能分区,创新层学生结合环保理念创作生态建筑。某学生选择“垂直农场”主题,AI 根据其输入的“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关键词,生成多种结构草图,学生借鉴后添加可旋转种植模块,最终作品因“功能与美学平衡”被选为班级范例。AI 的个性化推荐既降低了创作门槛,又为高阶学生提供突破性思路,实现“基础夯实—能力进阶—个性表达”的良性循环。
(二)跨学科项目与AI 协同创新,深化文化理解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念倡导打破学科壁垒,AI 技术则能构建跨学科实践场景。例如,在“华服设计”项目中,学生需结合美术、历史、音乐知识完成创作:AI 生成不同朝代服饰轮廓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捕捉技术分析服饰动态美感,再利用 AI 分析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某小组设计“唐代齐胸襦裙”时,AI 提示其“裙摆褶皱与盛唐气象的关联”,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裙身添加“宝相花”纹样,并配以《霓裳羽衣曲》背景音乐,最终作品因“历史还原度”与“艺术创新性”双达标获得好评。这种模式让学生理解艺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动态评价与AI 反馈优化,促进素养提升
陶行知“教学评合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引领价值,强调评价应贯穿教学全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导航仪”。AI技术的融入,则让这一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焕发新生——其即时性评价功能打破传统评价的滞后性,学生创作过程中即可获得反馈;多维性分析则突破单一技能评判,从“流畅度”“情感表达”“音乐匹配度”等艺术核心素养维度展开综合评估。以“线条与节奏”课程为例,AI 通过动作捕捉与音频分析技术,将学生绘画时的笔触速度、力度变化转化为数据,与预设的音乐节拍模型比对,生成包含“线条流畅度”“情绪契合度”“跨感官协调性”的评分报告。当某学生作品因“线条生硬”被标记时,教师借助 AI 生成的情绪笔触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愤怒时的快速短促线条与平静时的舒缓长线的差异。学生调整创作策略后,AI实时监测到笔触与音乐节拍的同步率提升,最终作品因“通过线条传递出欢快情绪且与旋律完美融合”获得高度评价。
结语
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滋养下,AI 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传统美育向“生活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深刻转型。当AI 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动态艺术资源,学生得以在真实可感的环境中捕捉美的细节;当 AI 提供个性化创作支持,每个孩子都能在分层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路径;当 AI 推动跨学科项目落地,艺术便成为连接科学、历史与人文的桥梁;当 AI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素养成长便有了可追踪、可优化的清晰轨迹。
参考文献
[1] 钱颖颖 . 小学美术课程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188-190.
[2] 张廷林 . 基于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