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

作者

洪晓娟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 362300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研究》(项目编号:NG1454-146)研究成果。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提出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意识与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也许重视跨学科融合设计,利用多样化作业形式和层次性内容承载跨学科知识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文章将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例,提出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科间关联、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要求,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也许重视跨学科设计,不可局限于单一的语言知识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实践性作业,创设特定语境融合数学知识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置于不同的真实情境中,加深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可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如教师在进行英语跨学科作业设计时,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特定语境,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作业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锻炼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巩固数学知识,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1]。

例如,在外研版小学三起点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How much is it ?的课后作业设计中,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可围绕语言目标和数学目标展开,如:

语言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询问物品价格(如:“How much is this apple?”),并能正确回答(如:“It's one dollar.”)。

数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购物总价,并理解货币单位(如:dollar, cent)。

其实践性作业可进行如下设计:

学生需与同伴或家人模拟超市购物对话,一方扮演顾客,另一方扮演收银员。

对话示例:

顾客:“How much is this banana?”

收银员:“It's fifty cents.”

顾客:“And how much is this apple?”

收银员:“It's one dollar.”

(继续询问其他商品价格后)

顾客:“Can you tell me the total price?”

收银员:“Sure, let me add them up... (让学生计算购物总价,学生需根据购物清单上的商品价格或加或乘,计算出需要支付的价格)It's 1 and each banana costs 1+2.”

设计支付方式:

学生需设计一种支付方式,确保支付金额等于或超过总价,同时考虑剩余金额(找零)。

示例:“I have 5 and get back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购物清单、对话录音、计算过程及支付方式的设计进行评价。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设计实验作业提升探究意识

小学英语跨学科作业设计中,层次性作业的设计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与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长,教师可结合科学实验等跨学科内容设计不同难度和内容的实验作业,提高学生英语词汇语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2]。

例如,在外研版三起点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Module 5 Unit 1 It’s big and light.的作业设计中,学生将掌握描述物体大小、重量、形状等特征的词汇与句型。为深化学生对这些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可结合科学实验进行跨学科层次性作业的布置:“物体的浮沉实验与英语描述”:

基础层次:词汇与句型练习

物体特征描述:学生需收集家中或学校中的5种不同物体,用英语描述它们的大小、重量、形状等特征。例如:“The ball is big and round. The book is small and heavy.”

句型转换:将上述描述转换为疑问句和否定句,如:“Is the ball big? No, it’s not. It’s round.”以此巩固英语句型结构。

进阶层次:浮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收集:学生需准备水、透明容器、不同材质与大小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瓶、石头、铁钉等)。

预测与记录:在进行实验前,学生需用英语预测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并记录预测结果。例如:“I think the plastic bottle will float because it’s light.”

高级层次:浮沉实验与英语报告

实验操作:学生将物体逐一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每个物体的浮沉状态。

密度概念引入: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即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需用英语解释为何某些物体浮在水面,而另一些则沉入水底。例如:“The stone sinks because it’s heavier and has a higher density than water.”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需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观察结果、结论及科学原理的解释。报告中应包含丰富的形容词描述物体的特征,以及运用句型准确表达实验结果。

融合点:

语言与科学的结合: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和实验结果时,不仅练习了英语词汇与句型,还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观察与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验,学生学会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并用英语准确描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预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学生学会了质疑与反思,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的参与度、英语表述准确性进行作业评价。

结语:

结合上文所述,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层次性及探究性,通过创设特定语境融合数学知识、设计层次性作业提升探究意识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其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悠悠,高翔,周晓锦.以关联为核心的小学英语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17):63-67.

[2]钱琳波.'双减'背景下小学中段英语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J].孩子,2024,(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