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化痰饮在慢性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孟红
沈阳市第二中医院,辽宁省沈阳市,110101
【摘要】慢性咳嗽在临床上多见但治疗效果不佳,本文详细从病因病机,遍寻古籍,立论“温化痰饮”之治则,给出常用方药,望能给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慢性咳嗽;温化痰饮;病因病机
近些年来,西医理论制定关于慢性咳嗽诊治方案及标准,将咳嗽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慢性咳嗽时间>8周[l],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从西医角度来看,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等,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2]。现代医学基础研究显示,寒冷刺激会引起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增高,在气道感觉神经元上皮上,有引起咳嗽的重要咳嗽感受器受体,可表达多种瞬时受体电位,引发咳嗽发病[3]。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需要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联合胃动力药治疗等。对症治疗止咳药物为主[4]。虽然如此,仍然有些患者症状控制不理想或需要长期服药。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渊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咳嗽,并非见咳止咳,而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疗效卓越。
一、咳嗽的历代医家认识
中医历代对咳嗽的分类和所用名称甚多,如《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属中医学“内伤咳嗽”、"顽固性咳嗽"、“久咳"、“久嗽”等范畴,更因其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河间六书·咳嗽》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素问·咳论》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的发病,“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5]“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5]。指出咳嗽的病因病机,一为外感寒邪从皮毛而入,皮毛为肺之合,邪由皮毛内传至于肺。二为胃中停聚寒饮,而经脉的循行上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胃中寒饮食循肺脉上传至肺,和而伤肺,肺主宣降,宣降失常,上逆而咳。《备急千金要方》“寒则虚,虚则气逆咳。”[6]《景岳全书·杂症谟咳嗽》“外感之咳,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治咳嗽但以辛温”[7]
二、慢性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
肺为娇脏,娇弱而清虚,形寒饮冷易伤肺、寒饮寒痰易壅肺、肺寒久咳久喘又易伤心肾,故临床所见慢性咳喘其性属寒者多、属热者少,即“肺喜温而恶寒”。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崇尚简约,着装减少,以及制冷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寒邪侵入人体提供了机会;常食反季蔬菜瓜果,又恣食生冷,寒邪可由胃循肺脉影响及肺;“形寒饮冷则伤肺”,寒邪侵袭,阳气损伤,脾阳虚弱,健运失司,又导致了痰饮的产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蕴肺而加重咳嗽,本虚标实,使咳嗽迁延不愈。外感以后,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属寒凉),静脉输液以及苦寒清热中药的广泛使用,损伤人体阳气,部分患者存在激素的滥用引起肾上腺皮质结构的退化和萎缩,相当于阳气的虚弱。慢性咳嗽中阳虚体质占绝大多数,导致咳嗽反复不愈的原因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阳虚”,包括肺阳虚、脾阳虚及肾阳虚,标实为“寒”、“痰饮”。若肾阳亏虚,阴寒内盛可导致阴盛格阳,上热下寒,阴火上浮,为虚火,为真寒假热证。
三、温化痰饮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了“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的治疗大法。后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其著作《医学心悟》中提出了八法。其中论到温法说“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并指出“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又指出“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
寒邪袭肺,肺失宣降:咳嗽,声音重浊,伴气急,咳痰质稀薄颜色白,伴有鼻塞,鼻流清涕,或见有头痛,或有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外感表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8]。治宜宣肺散寒、降逆止咳。以三拗汤合杏苏散加减。寒邪重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入紫菀、款冬等止咳之品;表证不重,汗出者可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大便不通者,加入瓜蒌子增强润肺通便之功;寒邪不重者,可以以止嗽散加减;如果恶寒身痛等表证不重,可以应用炙麻黄,增强宣肺平喘之用。
痰浊蕴肺、肺失宣降:咳声重浊,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容易咳出,痰质粘腻或稠厚或清稀,常于早晨或进食后咳痰增多,胸部闷痛,恶心欲吐,形寒怕冷,口不渴,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苔质腻或滑,脉濡滑[8]。为湿痰壅肺,肺失宣降,予化湿健脾、宣降肺气之法,以二陈汤加紫苑、款冬加减。形寒怕冷者,可以予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以加入干姜、细辛、五味子;气逆明显合三子养亲汤;痰粘难咳者,可以加入贝母、瓜蒌等。
肺脾阳虚、寒饮内停:咳嗽,痰少而粘或痰饮清稀,时自汗出,易感冒。气短,乏力,口不渴,形寒怕冷,面白少华,纳少,舌质淡胖,薄白苔,脉沉。为阳虚饮停,肺失宣降。予以温补阳气,化饮宣肺之法。以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气虚重者,加入黄芪、山药、黄精等;汗多者,可加入玉屏风散;手足不温者,可以加入四逆汤;饮停致眩晕者,以苓桂朮甘汤。
阳虚阴盛,阴火上浮:咳嗽、有痰、口干、汗多,乏力、怕冷,急躁,不寐,舌质暗红,边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或虚数。为真阳下虚,阴火上浮。治法温肾潜阳。以封髓丹加减。痰多而粘,加入浙贝母;纳少腹胀,加入木香;腰膝痠软,加入淫羊藿、菟丝子、仙灵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5-137
[2]徐庆鹰,牛术仙,杜忠海.调脾疏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1,33(1): 45
[3]杨晓.中医药治疗寒冷诱发慢性咳嗽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21):1492-1496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3):207-219
[5]王洪图,内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2版:405,406,645,567,667
[6]唐·孙思邈著,刘更生,张瑞贤点加校.备急千金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239
[7]明·张介宾著,李继明等整理,景岳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第1版:444,513,432
[8]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第1版:61-62,6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