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质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开展路径

作者

王芳

沈阳市苏家屯区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110000

引言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健全人格。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者,最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但是目前的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急需找到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现存主要问题

教育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把劳动教育当作“体力劳动”,只在大扫除、校园义务劳动中出现,没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和目标规划;受“重分数、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常常被文化课所取代,课时不能保证,甚至变成“形式化活动”。

内容远离生活,学生参与度不高:目前的劳动教育内容大多都是传统的农耕或者工业劳动,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例如机械化的讲解农具的使用,工业流程等等,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很难激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所以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家校社协同缺位,教育合力薄弱: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实行“溺爱式教育”,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认为“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社会方面,缺少适合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社区、企业等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无法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劳动教育环境。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

(一)建立生活化劳动课程体系,把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开发现场劳动课程,培养基本劳动习惯:根据低年级“自理劳动”、中年级“家务劳动”、高年级“校园服务劳动”的梯度来设计课程。低年级重在“自我管理”,整理书包、系鞋带、叠衣物等等,用“劳动小课堂”手把手教,每周安排1-2 节专门课时;中年级扩展到“家庭参与”,学着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等家务活,将劳动任务和校园生活结合在一起,像班级图书角整理,课桌清理这些任务;高年级主打“校园服务”,校园绿化浇水,走廊打扫,垃圾分类督导,让孩子在平时的劳动中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的习惯。

设计主题劳动课程,加深劳动价值认识:按照节日、季节设计主题,比如春季“播种希望”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种植园种蔬菜、种花,记录植物成长;秋季“收获体验”活动,摘收成熟的作物,并做简单的美食(凉拌黄瓜、水果沙拉等);“学雷锋”月做社区公益劳动,清理小区卫生,看望孤寡老人;“劳动节”办“劳动技能大赛”,设置折纸、钉纽扣、垃圾分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打造有特色的劳动课程,增加劳动教育的维度:依托校园资源发展特色劳动课程,以美术教室开设手工劳动课,教学生学习剪纸,陶艺,废旧材料的回收改造,用纸箱制作收纳盒;用食堂资源开办美食劳动课,教授学生包饺子,做三明治等简单的烹饪技巧;根据校园文化设立传统文化劳动课,教授学生编中国结,做香囊等传统手工艺,做到劳动教育和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符合素质教育全面育人需要。

(二)加强家校协同共育,营建劳动教育良好气氛。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明确家庭劳动责任: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群、给家长的一封信等途径,向家长传达“劳动育人”的思想,列举劳动对孩子专注力、责任感培养的作用,消除“劳动影响学习”的误解。而且给出家长明确的家庭劳动指导,依据年级给出家务清单:低年级(1~2 年级)摆放碗筷,擦桌子;中年级(3~4 年级)洗碗,倒垃圾,整理衣柜;高年级(5~6 年级)扫地拖地,洗小件衣物,参与家庭购买,告诉家长“孩子应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

创建家校互动渠道,跟踪劳动教育成效:实行“家庭劳动打卡”制度,家长利用照片、视频记载孩子家务劳动情景,上载班级群或者家校平台,老师每周评论反馈,表现好的学生授予“家庭劳动小能手”称号;每学期举办“劳动分享会”,学生叙述家庭劳动故事,展现劳动成果(自己整理过的房间照,做的美食),邀请家长参评,加强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看重与协助。

(三)整合社会资源以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

搭建社区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和社区合作,创建“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如帮助社区做垃圾分类宣传,节日布置,公共设施清扫等等;学校和社区“四点半课堂”联合起来,开展周末劳动体验活动,把社区的工匠,退休老师请来教孩子们修理小家电,园艺种植,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当中提升劳动能力。

链接社会机构资源:同农场、科技馆、福利院之类的机构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农场体验农耕劳动,耕地、施肥、采摘;去科技馆做“科技劳动”,体验简单的机械操作、科学实验器材组装;去福利院做志愿劳动,为老人整理房间、表演节目、做手工礼物,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并非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包含技能培育、习惯养成、价值塑造的一场大戏。只有以学校为中心构建生活化课程,以家庭为基础加强协同,以社会为延伸加强实践,才能把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使他们通过劳动学会独立、懂得担当、获得成长,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岳静 . 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 [J]. 教学与管理 ( 理论版 ),2022(1):42-46.

[2] 檀传宝 .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J]. 人民教育 ,2018(20):30-31.

[3] 李德顺 . 价值论 ( 第 2 版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 顾建军. 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5):56-61.

[5] 班建武 . 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策略 [J]. 教育研究 ,2020(3):78-8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