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十” 让“位值”生根发芽
宋玲玲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实验小学,315700
一、课前思考
《10的再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作为从"10以内数"到"两位数"的过渡关键。教材通过两个环节展开:首先通过分组游戏和学具操作(如捆小棒、拨计数器)建立"10个一=1个十"的计数概念;其次借助数位讨论(如"10中1和0的含义")初步理解位值制。新版教材特别突出10、100等关键数的教学,通过对比新旧主题图(从杂乱物品到有序整理)的设计变化,强调结构化思维的培养。这一内容不仅为后续学习更大数奠定基础,更能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迁移推理能力。
如何让孩子理解从计数单位“一”到计数单位“十”这一质的跨越?如何让孩子认可“以十计数”的优越性?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根植于孩子心中,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打下基础呢?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思考,我给这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10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计数器表示10.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拨一拨等多种活动,感悟数“10”发展为计数单位“十”,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二、课堂实践
(一)联系生活,操作中体验“十”的优越性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认识两位数的关键节点。孩子们将完成三个重要突破:从"一"到"十"的计数单位跨越、位值概念的建立,以及计数器的认识。由于一年级学生习惯于逐个数数,缺乏"以十计数"经验,而且孩子们心中也是有困惑的,为什么要10根一捆呢?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以“十”计数的优越性。本节课设计了3个环节突破这一重点。
(1)生活情境中感受优越性
片断一:呈现美食节情境:
第一小组食物散放,需逐个计数。第二小组食物10个一盒包装。
问:为什么你们数第二小组的食物数量速度特别快?
生1:第一小组的食物是1个1个散开放的,要1个1个数或者2个2个数。第二小组的食物10个一盒或10个1包放好的,就不用数,只要接着数就好了。
……
(2)学具操作中体验优越性。
片断二:活动一:用学具(小棒,计数器)表示10;表示好后,和同桌说说想法。
1.反馈小棒: 摆法一:10根散放。 摆法二:捆成1捆。
对比发现,1捆拿取更方便。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
2.反馈计数器: 拨法1:个位拨10颗珠子。 拨法2:十位拨1颗珠子。
沟通讨论,认识十位和个位。对比两种拨法,体会“1颗珠子在十位表示十”的便捷性。然后通过从1个一到1个十的拨珠活动,理解“位值”的意义。
数源于数,通过学具操作活动,学生直观体验了两种表示10的方式:散放的10根小棒和捆成1捆的小棒。这一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了"10个一=1个十"的数学概念,体会到"以十计数"的便捷性。在计数器操作中,学生通过对比个位拨10颗珠子和十位拨1颗珠子的不同表示方式,不仅深化了对"十"的理解,还初步建立了位值概念,认识到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代表不同数值。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发感受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优越性,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旧对比,操作中感受数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
(1)对比沟通理解数概念的一致性
片断一:
问:古人用的方法中大石块是我们现在小棒图中的什么,是计数器中的什么呢?
通过这个指一指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人用的大石子,还是1捆小棒,或是计数器十位上的1颗珠子,它们都是表示1个十,它们都是由10个1组成的。无论哪种方式,它们的表示的“十”这个概念是一致的。让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理解更深刻。
(2)拨珠活动体会数运算的一致性
片断二:
拨计数器,从1个一拨到1个十。边拨边数。
片断三:
师:1包铅笔10支,计数器上怎么表示比较方便?拨一拨。
师:那2包呢?3 包呢?……(要求学生边拨边数。然后大屏幕动画演示)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实践,学生直观理解了计数单位的本质。当数量以"一"为单位时,我们1个一、2个一地累加;当以"十"为单位时,则1个十、2个十地累加。这种认知迁移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计数单位大小,计算方法都是相同单位的累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中自然领悟了"满十进一"的进位规则——当个位满10个一时,就转化为十位上的1个十。这种具象化的理解,不仅为后续学习更大的计数单位(百、千等)奠定了基础,也为整数、分数、小数的十进制系统建立了初步认知框架。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体验,让抽象的位值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对比讨论认识数表示方式一致性
片断四: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0,10与以前学的0~9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片断五:
师:观察一下,老师写的10,与计数器上表示的10,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那刚才20支铅笔,我们计数器上拨的20,谁来说说怎么写的?
通过两个对比讨论片段,学生深入认识了数的表示方式。在片段四中,学生发现10与0~9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两位数,由已知数字1和0组成,这帮助他们理解所有两位数都遵循相同的表示规则。片段五则通过计数器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的0必须保留以体现位值。这种对比讨论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用符号表示数量,更为后续学习更大的计数单位(百、千等)奠定了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