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培智语文低年段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初探
郭境 周梅
沈阳市法库县爱心学校 110400 沈阳市皇姑区聋人学校 110031
摘要:汉语拼音普小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同样汉语拼音对于智力障碍学生也十分重要,但是现在大多数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方法传统,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佳。我在多年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旨在拼音教学中可结合发音器官训练,儿歌激趣,拼音与识字相结合,特别是“食指数调法”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音节的拼读难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智汉语拼音教学 食指数调法 口舌操
一、培智学校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朗诵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学习、通讯,甚至是工作的工具,拼音打字法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输入法。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汉语拼音也更为重要。因为智障学生的学习不是为升学、升级或深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质量,满足与他人沟通和互动的愿望,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积累经验和蓄积能力。一些中度及以上智障学生是具有拼音学习能力的,并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甚至能运用拼音打字,这些智障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就掌握了一种与人沟通的技能,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途径。因此汉语拼音也是培智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二、现今各地培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地方培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才中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由于培智教育的对象是智力障碍学生:这些学生有智力落后,有自闭症和脑瘫等,类型多样,智力缺失程度轻重不同,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拼音符号,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是教学难题。所以很多培智语文教材里没有拼音教学内容,有的教材里虽然有拼音教学内容,但很浅显,只限于一些单韵母的认识,不够系统,衔接不紧密;而有的教材把拼音知识作为选学内容,所以很多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没有系统的拼音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拼音教学在培智学校是个难题,所以很多培智学校即使开展了拼音教学,特教老师也都不去深入研究教学方法,而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加之智障孩子认知能力本来就落后于普通孩子,又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使拼音教学难以进行,所以最后多半拼音教学都半途而废,致使很多智障学生九年毕业了,都没有学会汉语拼音,识字量很小,将来走入了社会成了名副其实的“文盲”。
三、培智语文低年段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培智学校要适当调整教学安排,有计划、分阶段地开设拼音教学,并提高拼音教学效率,使其能服务于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识字、阅读能力。因此在课标的指导下,特教老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智障儿童的汉语拼音教学模式。我在多年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愿与各位特教同仁们分享。
我认为要对智障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发音器官训练
智力障碍学生大多都同时伴有语言障碍:或口齿不清,发音不准,或口唇肌肉僵硬,语言发展迟缓,甚至是无语言,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他们学习汉语拼音。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克服智障学生语言障碍,进行发音器官训练是对智障学生进行拼音教学的第一步。
发音器官训练:包括口舌操和嗓音训练。这里和大家说明一下,我们学校是由聋教育逐渐转为培智教育的,我之前在教聋哑学生时,低年级语训课上有一个环节----发音器官训练,包括舌体操、呼吸训练等。这些训练能很好的锻炼聋生的发音器官活动能力,提高聋生发音说话的质量。因此,我将聋教育的舌体操进行了补充和改编,形成了口舌操,用来训练智障学生的唇、舌、喉、嗓(声带)等的活动和发声能力。具体有舌的运动、口唇运动、声带训练和呼吸训练等。
舌的运动:共4节
第一节:伸缩运动,即舌的前后运动,先是舌头前伸出口外,至不能再伸为止,为一拍,舌头后缩至口内不能缩为止,为一拍。共8拍。
第二节:左右运动,即舌尖在口中分别碰触左右两腮,碰一下为一拍,共8拍。
第三节:旋转运动,即用舌头在口中做旋转运动,转一圈为一拍,共8拍。
第四节:弹舌运动,即用舌头弹响,弹一响为一拍,共8拍。
口唇运动:共3节
第一节:展唇运动,嘴唇交替做i、u口型,同时发声,训练声带。共8拍。
第二节:圆唇运动,嘴唇交替做ɑ u的口型,同时发声,训练声带。共8拍。
第三节: 砸唇运动:上下两唇吸至将上下牙齿包住,并用力碰触,发出:叭叭叭的声音。反复做8次砸唇动作,为8拍。
声带训练:运用单韵母ɑ o e 分别发长短音以训练声带发声的力量和持久性的训练。如:a 发短音时,ɑ ɑ ɑ要短促有力;发长音时,ɑ----要响亮而持久。
呼吸训练:运用吹纸条或者吹喇叭等训练学生呼吸能力和控制呼吸的能力。
(二)运用图片、儿歌、口诀等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拼音教学中,如果充分运用儿歌帮助学习拼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我们学习每一个新的声母和韵母时,都可以编一句歌诀,帮助学生记忆读音或者字形。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记忆了拼音字母。例如:在教声母“ɡ”时,我编了这样的歌诀:鸽子,鸽子,ɡ ɡ ɡ,;在教声母“s”时,我编歌诀:蚕儿吐丝 s s s.同时还把这些歌诀配上相应的图片,这时,只要读上几遍儿歌,不仅能记住字母的读音,还能辅借助蚕丝弯弯曲曲的形象,记住了字形。
当教学到复韵母时,书写已经不是难题,而读音才是难点,我就针对每个复韵母的读音,自编了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学生学习。如在教学“ie”时,我自编歌诀:椰子,椰子 ie ie ie等等,这样读音的难题也慢慢的就迎刃而解了。
(三)“食指数调法”突破拼读难关。
学习汉语拼音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拼读,普校中汉语拼音的拼读有两拼法、三拼法和直呼等,教学中我将这些方法一一进行尝试,可是这些方法智障学都难于学会。后来,我将“两拼法、三拼法”再次分解,创造了“食指数调法”。“食指数调法”(自命名)就是在拼读音节时,先读带调韵母,并用食指书空声调符号,不管几声都从一声数起,是几声就数到几声,然后再和声母相拼,读出音节。例如:b---à---bà(爸爸)先读“à”,用食指画调分别读出ā-á-ǎ-à ,再和“b”相拼,读出音节bà。运用这种方法拼读音节,大多智障学生能顺利而准确的拼读出音节,即使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孩子,经过几节课系统的训练,也能拼读出音节。“食指数调法”帮助智障孩子们闯过了拼读音节的难关,使我的拼音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拼音教学效率。
“食指数调法”虽然和普校的“直呼”相比,慢一些,但是它适合智障孩子,用这种拼读方法智障孩子也能学会拼读音节,进而进行识字。后来“食指数调法”在识字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拼音与识字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
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辅助认读汉字,为了识字和阅读以及将来的“输写”,那么在汉语拼音的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把识字和教学结合起来,我的教学中,每学一个音节都配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字或者词,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声母“h”时,我结合音节h--e--he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喝水”“小河”,结合音节“hu┓huǒ”认识生字“花朵”“火苗”等。这样,就把单调的字母赋予了生命,把枯燥的拼音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总之,对智障学生的拼音教学是教师的是情和智的统一与和谐,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想办法,让拼音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学生会学得轻松一些,提高培智拼音教学效率。我班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同时还认识了200多个常见字词。如今学生们已经升入三年级,全班12名学生,9名能熟练运用拼音认读生字,5名能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用拼音打字,这为他们以后的识字,阅读和生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