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王杰英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风路小学 邮编: 409900
摘要:在小学高段数学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图形与几何” 作为关键板块,对学生空间观念塑造、逻辑思维磨砺、数学应用能力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目标设定偏差、方法传统等问题,阻碍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困境,探寻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通过优化教学各环节,为教师提供创新教学思路,助力学生在 “图形与几何” 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其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 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
在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上,部分教师仍侧重知识灌输,将教学重点置于图形公式记忆与计算练习,忽视对学生空间观念、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虽能解题,却难以灵活运用知识于实际情境。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像讲解图形特征时,缺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除教材配套教具外,教师较少引入生活实例、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无法给予学生丰富直观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图形知识理解困难。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多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全面评估核心素养发展[1]。
2 小学高段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以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为例,从知识技能维度,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从数学抽象素养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类多边形物体,将其抽象为数学图形,理解图形本质特征,比如从生活中的伸缩衣架抽象出平行四边形。逻辑推理素养方面,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其面积公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直观想象素养上,要求学生能在脑海中构建图形,想象图形变换,如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设定分层目标。基础目标确保全体学生理解基本图形面积概念,掌握简单计算方法。提高目标面向中等水平学生,要求他们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如计算由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的房屋侧面面积。拓展目标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不同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甚至尝试推导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深度探究能力,全方位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2.2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能有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一方面,整合教材内容,打破章节界限。以 “图形的认识” 与 “图形的测量” 为例,将二者有机融合,围绕 “探索图形奥秘” 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其面、棱、顶点的特征,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测量棱长、底面半径等数据,进而计算表面积、体积。如此一来,学生能清晰洞察图形性质与测量方法间的内在联系,自主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化对数学知识逻辑性与连贯性的理解,提升逻辑思维素养。另一方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 “位置与方向” 教学中,以校园为情境,让学生描述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建筑的位置与方向关系,绘制校园简易地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掌握知识,还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此外,拓展数学文化内容。在学习圆时,引入古代数学中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讲述祖冲之等数学家的贡献,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探索精神。还可介绍圆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圆形拱门、摩天轮设计等,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文化艺术的交融,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2.3创新教学方法
操作探究法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提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拆一拆、量一量等操作,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自己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能营造生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在 “图形的运动” 教学中,创设 “小小舞蹈家” 情境,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融入舞蹈动作,学生通过模仿舞蹈动作理解图形运动方式,感受数学与艺术结合之美,增强空间观念与数学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在 “设计几何图案” 项目中,学生分组合作,运用不同几何图形设计美丽图案,共同探讨图形组合、色彩搭配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推动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还重视学习过程,如课堂参与度、问题解决思路等;学生自评促使学生反思学习,总结经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像定期回顾自己在图形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互评环节让学生相互学习,从他人处获取建议,改进自身学习方法。家长也可参与评价,反馈学生在家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
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借助学习日志,了解学生学习困惑与思考过程。终结性评价除传统考试外,增加项目成果展示,如学生完成 “制作几何模型并讲解” 项目后,从模型制作工艺、知识讲解准确性等方面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 “图形与几何” 学习中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持续优化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结语
小学高段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举足轻重。本文探索的系列培养策略,为突破当下教学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切实助力学生在空间想象、逻辑思维等关键素养上取得进步,这不仅优化了教学实践,更彰显出核心素养培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未来,期望持续完善策略体系,为小学高段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周琴.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3(1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