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吴涛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作者简介:吴涛(1997.0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摘 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发生根源、理念遵循和价值目标上内在契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明显优势。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教育资源“倾斜化”导致精神生活贫富不均、教育内容“同质化”导致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以及教育环境“泛娱乐化”导致精神生活价值缺失等现实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要以数字化建设提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技术支撑、以文化熏陶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以价值引领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不仅向往丰裕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向往充实美好的精神生活,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契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因此,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应当成为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耦合性
在诸多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9. ]]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发生根源、理念遵循和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逻辑基础。
(一)发生根源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由于认识受主体的知识、立场、能力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思想与行为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影响思想观念来影响社会行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时代论断也绝非偶然产物,它是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而提出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精神生活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发展愈发不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实践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裕,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富足。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共同根源。
(二)理念遵循相同。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现实的、具体的人展开的,任何离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力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美好愿景。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本逻辑:从范围上看,它强调全体人民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共同富裕;从内容上看,它要求以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目标上看,它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新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遵循人本价值理念,都强调以人为中心。
(三)价值目标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所有教育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促进新时代青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向。当前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了新时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育人的精神要素和时代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发展的人其精神生活必然是富裕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比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更为复杂艰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还存在教育资源倾斜化、教育内容同质化和教育环境“泛娱乐化”等掣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并予以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倾斜化”与精神生活贫富不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行业、阶层以及群体之间的发展没有做到均衡和统一。这种失衡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进而映射出精神生活的贫富不均。首先,就不同群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向学生群体倾斜以至不同群体精神生活贫富不均。当前,大中小学全面覆盖的思政课使学生群体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为丰富,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生活境界也相对更高。而对于广大工人、农民群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较为薄弱,其激发人们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创造的功能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其次,就城乡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以至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贫富不均。城市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们正确价值观念,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作用力更强。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和经济问题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流入,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现实难度。最后,就地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以致不同区域精神生活贫富不均。发达地区具备吸引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文地理条件,人们也有时间和精力去着手满足自己的政治文化需求,而欠发达地区的物质匮乏必然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富有。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质化”与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了精神共富的范围是全体人民,要求一个人也不能少。但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化与均衡化的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也伴随而来。这种同质化教育往往忽视受教育者思想上的主体差异性,难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精神生活需求。首先,从学校教学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化限制了学生精神生活需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学评价标准的量化引起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同质化,以成绩为中心形成的“千课一面”思政课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精神需求。其次,从社区管理来看,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化限制了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社区居民期盼着安、居、乐、业等良好生活环境,关注着生、老、病、死等相关切身利益,仅着眼于提升居民道德水平和守法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涵盖社区居民的家事、实事、难事,没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精神生活需要。最后,从网络教育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化限制了网民精神生活需求。由于网络空间的私密性,人们更容易采纳和认同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在这一效应的影响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因为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元无法实现大范围的精准推送,难以发挥其“凝聚思想共识、实现精神自强”[[[] 冯刚,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8).]]的突出优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泛娱乐化”与精神生活价值缺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铸魂育人的工作,具有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三个并融共生、缺一不可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优势就必须坚持自己的本质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向“数字时代”的迈进,“数字资本家”为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数据”与“娱乐”结合,衍生出网络世界“娱乐至上”的泛娱乐主义。这种泛娱乐主义日渐离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消解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 刘艳. 泛娱乐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围[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04).]]首先,泛娱乐化环境不断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泛娱乐环境中,人们更愿意被动接收“搞笑”、“戏谑”、“低俗”的内容,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政治理论难以突破泛娱乐化的“圈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引领社会思潮、感召集体力量和控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属性日渐消弭。其次,泛娱乐化环境逐渐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属性。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被误读、解构,进而沦为戏谑、恶搞的对象,在长久的实践形成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最后,泛娱乐化环境日渐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属性。泛娱乐化秉承流量至上的原则,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博人眼球的内容推把社会青年推向低俗虚无的精神愉悦中无法自拔,人们逐渐逐渐放弃深度思考、不再追求事物背后的深层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塑造灵魂的思想性陷入被消解的危局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发展中努力摆脱现实困境,以更好地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以数字化建设提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技术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强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教育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助力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是以数字化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建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统一的资源库,打破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出现的教育鸿沟,促进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二是以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信息的精准推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算法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分层次地推送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数字领域的算法技术精准把握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实时监控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大数据供给体系,有的放矢投放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内容。三是以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过程的多向交互。数字化教育平台有别于传统教育平台“点对点”的互动模式,它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受教育者能够同时参与讨论,实现教育过程的多向互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强化教育双方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悦纳感,更好地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服务。
(二)以文化熏陶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创造功能,致力于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一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新时代我国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受教育者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坚强意志力的锻炼、积极心态的培育提供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培育在文化素养、理想信念和行为实践层面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二是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革命文化的传播,让受教育者在感受红色文化的民族意蕴中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三是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实现创新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其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而服务。
(三)以价值引领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创造能力,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自觉地主体动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又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清醒的理论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支撑。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对人的精神选择和精神创造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增强全体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三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不同群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不同群体的价值观认同由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升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再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支撑,外化为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冯刚,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8).
刘艳. 泛娱乐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围[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0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