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小英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中心幼儿园 565312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游戏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本研究聚焦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针对其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提出"游戏化教学与生活渗透结合""家园校协同机制建设""区域环境优化"三大策略。研究发现,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数学活动、构建双向衔接课程体系、强化家园合作,可有效提升农村幼儿数感、空间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实践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量关系。然而农村幼儿园普遍面临专业师资不足、教学资源有限等现实困境,幼小衔接阶段常出现"提前小学化"或"衔接断层"现象。本研究通过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数学教学路径,结合本土资源开发系列教学活动,为农村幼小衔接提供可借鉴方案。

一、基于乡土资源的数学教学策略创新

(一)自然材料游戏化教学,激发探索欲望

在量感培养方面,利用玉米粒、石子等自然材料开展“称重接力赛”是绝佳的方式。教师准备不同材质的容器,如竹筒和塑料瓶,让幼儿分组用这些容器盛装自然材料,然后比较不同容器的盛装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容积的概念,了解到不同容器容纳物体的能力不同。例如,在“秋收小管家”活动中,幼儿用秸秆制作简易天平,用它来衡量南瓜、红薯的重量差异。他们通过亲手操作,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的重量,还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了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几何认知也可以通过自然材料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采集树叶,开展图形拼贴活动。幼儿在寻找和拼贴树叶的过程中,会观察到树叶的各种形状,从而对图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观察竹编簸箕的六边形结构,能让幼儿理解对称性的概念。教师还可以结合农具,如锄头、镰刀,让幼儿认识直线与曲线在实际中的应用。这种将自然材料与几何认知相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二)生活场景数学化改造,增强应用意识

在幼儿园的种植区设置“育苗记录板”,是生活场景数学化改造的有效举措。幼儿每日测量幼苗的高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练习了20以内数字的书写与比较,学会了用数字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同时,设置“赶集情景角”,用自制纸币(印有1元、5元面值)进行商品交易,能够渗透加减法运算。幼儿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这种将生活场景数学化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幼小衔接双向协同机制建设

(一)课程联动体系构建,实现无缝衔接

与辖区小学共建“数学能力发展图谱”,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举措。以“20以内加减法”的衔接为例,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通过“鸡蛋分筐”游戏,让幼儿每次从20个鸡蛋中取出不同数量,以此建立数群概念。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数量的变化。而小学教师则参与到游戏设计中,提供“阶梯式”操作卡。这些操作卡根据幼儿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课程联动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无缝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研讨、协同合作,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家长参与模式创新,拓展学习空间

开发“田间数学亲子任务单”,是创新家长参与模式的重要实践。“数稻穗”“估算菜畦面积”等家庭作业,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任务,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数学问题发现周”打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家长和幼儿的参与热情。家长记录幼儿在放牧、采摘等场景中的数学提问,这些提问反映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思考和探索。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对家长和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形成了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这种创新的家长参与模式,拓展了幼儿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能接触到丰富的数学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家长对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三、区域环境创设的数学思维渗透

(一)教学具开发,变废为宝启智慧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学具,不仅环保节能,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玉米粒计数器”和“秸秆长度测量尺”就是极具创意的教学具。教师引导幼儿用玉米粒进行计数活动,通过增减玉米粒的数量,让幼儿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而秸秆长度测量尺则让幼儿在测量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感受物体的长短差异。

在建构区投放竹节、葫芦等自然物,要求幼儿按特定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如长短交替、形状间隔等。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幼儿在摆弄这些自然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从而提高了对数学规律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二)环境隐性课程设计,润物无声育素养

环境隐性课程是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廊设置“农时数学墙”,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相结合,并融入月份数字设计可操作的滑动日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观察“农时数学墙”,了解节气变化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同时学会认识月份和数字,感受时间的流逝和顺序。

楼梯踏步标注数字,通过每日上下楼踏步计数强化数序概念。幼儿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数字,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数数练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序知识,培养了数学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扎根农村的教育实践证实: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建立双向衔接机制、优化区域环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弥合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断层。

参考文献:

[1]程绍仁,王欣林.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04).

[2]张欣欣,申莉.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04).

[3]周倩.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