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施工管理的实现路径与机制研究
西志远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经营分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 10008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是对“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动态协同与精准控制,但传统模式存在三大本质性缺陷,(1)信息断层:多参与方数据孤岛导致工序衔接延迟(占工期偏差 4 0 % ),人工数据处理耗时占管理工作 60 % 以上;(2)经验依赖:质量验收、风险评估等决策高度依赖管理人员经验,误判率达 20 % ,返工整改成本占项目总成本 5 % ~ 8 % ;(3)响应滞后:安全隐患平均发现时间超2 小时,应急处置缺乏数据支撑,导致事故损失扩大化。
1.2 人工智能的赋能本质
人工智能的赋能本质,在于通过数据资产化、决策算法化、管控自动化,将施工管理从“基于经验的定性判断”升级为“基于数据的定量推演”,实现“精准感知、智能分析、敏捷行动”的闭环管理[1]。
2 AI 赋能施工管理的三大维度
2.1 现场数据“全感知”
通过各类设备采集施工全要素数据,让 AI“看见”现场状态。如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如安全帽、工牌)、传感器(荷载、倾角、能耗),实时记录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的位置、动作、运行状态;通过摄像头、环境监测设备、电子标签(如 RFID),捕捉天气、扬尘、材料库存等环境与材料信息;进而打破“数据孤岛”,形成覆盖施工全流程的“数字镜像”。
2.2 智能分析“懂规矩”
基于采集的数据,让 AI“学会”施工管理的规则与经验。一是植入行业知识:将施工规范(如钢筋间距标准、混凝土养护温度要求)、企业经验(如雨季施工工序调整)转化为 AI 可执行的规则。二是挖掘数据规律:通过算法分析历史项目数据,总结工序耗时、资源消耗、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关联关系。核心就是让 AI 从“被动记录”升级为“主动预判”,提前识别进度延误风险、预测设备故障等。
2.3 管理决策“自动化”
将 AI 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管理动作,实现“监测—分析—处置”闭环。一是安全管理方面:实时预警人员违规(如未戴安全帽)、设备异常(如塔吊荷载超限),联动现场声光提醒与整改工单;二是进度管理方面:动态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自动调整工序安排(如调配人力、提前采购材料);三是资源管理方面:根据施工需求与库存数据,智能优化材料采购、机械调度,减少浪费与闲置。核心就是让重复性、标准化的管理动作(如数据统计、任务派发)由AI 自动完成,管理人员聚焦复杂决策。
3 实施原则: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整合”
3.1 聚焦核心痛点优先落地
不必追求“大而全”,可以先从安全隐患高频、成本浪费突出、人工耗时多的场景入手。例如中小工地可先部署“安全帽识别 + 设备运行监测”,解决安全漏检问题;大型项目可同步推进“进度动态优化 + 材料智能管控”,降低工期与成本风险。
3.2 人机协同而非“机器替代”
AI 的定位是“辅助工具”,而非取代人类。AI 擅长:24 小时数据监测、海量数据计算、历史规律总结;人类擅长:复杂问题决策(如跨部门协调、突发情况处理)、经验传承与策略制定;人机协同才能实现高效管理,AI提供“建议清单”,管理人员最终决策并推动执行。
3.3 轻量化起步,逐步迭代让施工管理更“聪明”
实施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期:部署基础数据采集设备(如摄像头、智能安全帽),实现单一场景(如安全预警)自动化,解决 1 ~ 2 个高频痛点。第二阶段是扩展期:打通数据接口,整合多场景应用(如安全 + 进度 + 材料联动)形成跨部门协同管理流程。第三阶段是深化期:植入企业专属经验,实现 A I 决策与管理策略深度融合,构建企业级“智能管理大脑”。最终实现效率提升,解决工序衔接延迟、机械闲置等问题,降低安全质量风险,节约成本,确保进度可控。
4 总结:AI 赋能的本质是“工具升级”
人工智能并非“颠覆”施工管理,而是通过“数据 + 算法”强化管理能力,让现场状态更透明、决策依据更科学、执行流程更高效。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无需纠结“用什么软件、什么模型”,核心是把握“数据先行、场景优先、协同为要”的原则,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逐步让 AI 成为提升管理效能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陈刚 . 基于 AI 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5,34(04):178-180.
作者简介:西志远(1997 年 1 月),男,汉族,北京市人,硕士,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