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的优化与研究

作者

宜雪宇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0

引言: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调酒专业逐渐受到重视。调酒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其考试评估标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的评估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行业参与等。因此,优化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满足行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考核失衡

调酒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调酒实践技能。然而,目前的考试评估体系中,理论知识考核往往占据了过高的比重。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书本知识的记忆上,而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则相对忽视。这种失衡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可能取得高分,但在实际调酒操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动作不规范、流程不熟练等。实践操作考核的薄弱不仅体现在考核内容的单一性上,还体现在考核标准的模糊性。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考核时,缺乏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评分细则,导致考核结果的主观性较强,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失衡,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难以快速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影响了其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缺乏行业参与和动态调整

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行业参与和动态调整机制。课程考试评估标准的制定多由学校教师独立完成,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参与较少,导致评估标准无法及时反映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要求。例如,随着酒水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新的鸡尾酒配方和调制技术层出不穷,但学校的考试评估标准却未能及时更新,仍然以传统的鸡尾酒调制方法和配方作为考核重点,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由于缺乏动态调整机制,考试评估标准一旦确定,往往多年不变,无法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行业对调酒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除了基本的调酒技能外,还更加注重调酒师的服务意识、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学校的考试评估标准却未能及时将这些新的要求纳入考核范围,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

(三)综合素质评价缺失

目前的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考核过程中,仅关注学生的调酒操作是否规范、鸡尾酒调制是否符合标准,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调酒师需要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但在学校的考试评估中,却没有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专门的考核。

同时,在团队协作方面,调酒工作往往需要与其他岗位的人员密切配合,如与服务员、收银员等协作完成酒水服务工作,但学校的考试评估标准却没有涉及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查。这种综合素质评价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需打破传统单一考核模式的桎梏,实现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融合。在理论考核环节,摒弃以往单纯考查记忆性知识的方式,增加案例分析、行业热点讨论等题型。比如,给出酒吧经营中因酒水定价不合理导致亏损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实践考核则采用“过程性 + 终结性”相结合的模式,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实践考核项目。在基础学习阶段,考核学生对调酒器具使用、基酒识别等基础技能的掌握;在进阶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完成创意鸡尾酒调制、复杂调酒技巧展示等任务。

引入智能化考核工具能进一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利用动作捕捉技术,精准分析学生调酒时的手势、力度和动作规范程度;借助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酒水配比的精度,误差范围控制在极小值内。建立考核项目库,涵盖经典鸡尾酒调制、主题酒单设计、调酒场景模拟等丰富内容,每次考核随机抽取组合,避免学生投机取巧,确保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分,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从专业视角和行业标准出发,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评定,使考核结果更具权威性与可信度。

(二)融入行业标准与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行业专家深度参与的标准制定机制,邀请知名酒吧经营者、调酒赛事评委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对考核标准进行修订。在考核内容中增加行业前沿技术与流行趋势,如分子调酒技术、低酒精鸡尾酒研发等。例如,设置 " 创新鸡尾酒创作 " 考核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当下餐饮潮流,巧妙选用草莓、荔枝等当季新鲜食材,运用分子调酒、低温慢煮等前沿技术,开发兼具独特风味与视觉美感、具有市场潜力的新饮品,并提交商业推广方案。

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将国际调酒师协会(IBA)年度鸡尾酒大赛获奖作品、米其林星级餐厅酒单更新等行业动态纳入考核标准。每学期末开展行业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核心技能的要求变化,及时调整考核权重与内容。例如,当调研显示 " 顾客关系管理能力 " 重要性显著提升时,在考核体系中增设 " 模拟客诉处理" 环节,考查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应急能力。

(三)强化综合素质评价

构建涵盖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评价采用行为锚定法,从仪表仪态、卫生习惯、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例如,在实操考核中设置 " 服务场景模拟 " 环节,观察学生与虚拟顾客互动时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细节。沟通能力评价通过小组项目完成,要求学生组队策划酒吧主题活动,考核其在团队讨论、方案汇报中的表现。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综合素质评价,邀请酒吧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职场适应性评估。设置 " 职场情景挑战 " 考核项目,由企业导师扮演挑剔顾客,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参与调酒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表现,将社会实践经历纳入综合素质评分体系。例如,学生组织或参与调酒公益活动可获得额外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优化高职院校调酒课程考试评估标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融入行业标准以及强化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评估标准,为调酒行业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洋 , 张筱焓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酒水鉴赏与调酒技术》课程教改实践研究 [J]. 中国酒 ,2024,(08):56-57.

[2] 王彬华. 餐饮类专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线上线下——以酒水知识与调酒艺术课程为例 [J]. 现代食品 ,2024,30(09):87-90.

[3] 姚漫.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调酒技能课程为例 [J]. 旅游与摄影 ,2023,(1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