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音乐模式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
孔晓虹 张雪
宁波大学 31500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所以该学院“党建
音乐”服务社会的创新实践,通过音乐艺术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了思想引领,又丰富了文化服务形式,为社会治理注入精神动力。
高校实现将艺术融入城市生活、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育浸润目标,需从“党建+专业建设”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以音为媒,以乐赋能”的社会服务理念,以“音乐党课”为基础,实现支部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双向联动,结合党建联建、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的 123 党建
音乐的社会服务模式,形成运行机制强、激励功能强、资源配置强的标杆院系聚热效应,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展现了音乐在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传承与创新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建与音乐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在文化层面具有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的促进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该学院依托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精髓,系统性地搜集并整理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资源。通过与舟山嵊泗县枸杞乡的合作研究,挖掘并开发了当地具有特色的渔业音乐文化;与宁波东吴镇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并弘扬了当地深厚的宋韵传统;并举办了汉唐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将江南音乐推向世界舞台,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广泛传播与永久保存,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推动文化创新方面,党建与音乐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为音乐创作、表演及传播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与工具,极大地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为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学院近年来结合地方文化合作演绎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天童四季·自由音乐会等艺术活动 5 场,原创音乐短剧“年代三部曲”,歌曲 16 首……这些活动激励了更广泛的群体参与音乐创作活动,进而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提升文化认同感方面,党建与音乐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社群互动,强化了个体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近年来该学院创作并录制了《流光翠·天童》《时光暖·老街》《星光醉·东吴》《山水间·三塘》和《宋韵童一》等五首村歌,这些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音乐知识产权,展现了地方音乐特色,并通过线下活动促进了村民间的交流,加深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二、文旅与产业同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建+音乐的社会服务模式在经济层面的意义体现在推动音乐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个方面。在推动音乐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该学院与新乡村音乐研究中心合作推动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音乐产业的效率,还扩大了音乐市场的规模,为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该学院将音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策划主办“太白湖音乐节”,让音乐快闪、摩友骑友、露营集市齐聚太白湖畔,让青年的活力在乡村“燃”起来,当天引流上万人次,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音乐模式服务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新的职业,如音乐数据分析师、音乐版权经纪人、音乐社群运营等。这些新兴职业不仅为音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文化生活和疗愈共振,提升生活品质
党建+音乐的社会服务模式在民生层面的意义体现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以及心理疗愈三个方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该学院深入开展乡村教育,致力于培养美育传播的人才。学院党委指派多名教师党员指导东吴镇中心小学合唱团、东吴老年乐队等团队建设,参加 2024 年鄞州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歌唱祖国”群众合唱大赛并获银奖。带领全国声乐大咖前往童一村采风,并与东吴童一村“80后”天团共同在田间放歌,让更多的人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启迪。
在促进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方面,音乐展现出其强大的情感共鸣潜能。通过精心策划并实施的军民融合音乐会、村晚等大型艺术活动,有效促进了人际间的社会互动与情感沟通,进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心理疗愈和养老方面,音乐疗愈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学院木心志愿服务队两年内在康宁医院、东吴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音乐养老疗愈活动 15 次,研究成果获省教科优秀成果奖,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于音乐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四、党建
音乐社会服务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尽管将党建与音乐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在多个维度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党建+音乐”模式服务社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许多人将其简化为普通的文艺活动,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未能充分挖掘和认识到这种模式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精神共富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这导致了部分党员对参与音乐社会服务的热情不高。此外,党建
音乐的社会服务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效的机制建设、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以及难以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是需要高校党组织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党建
音乐”服务社会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成效,从而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对这一模式的重视程度。二是需要增加资源投入和协调,精确对接服务需求,确保项目内容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从而推动“党建
音乐”社会服务模式持续发展。三是需要加强“党建
音乐”服务社会模式的保障措施,以提升服务的实际效果。最为关键的是,高校党组织在进行“党建
音乐”服务社会的实践时,需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以此来扩大“党建+音乐社会服务”模式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党建+音乐的社会服务模式在社会服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克服现实制约,更好地完善其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做出更大贡献。
孔晓虹 宁波大学 315000(1973.03) 女 汉族 浙江宁波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