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改进建议
赖燕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传承尤为关键。小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统编版教材改革背景下承担着更为明确的文化教育使命。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虽有所体现,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提升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实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方式与表现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选文、注释、练习设计等多种形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教材中大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文、历史故事以及传统节日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这些文本不仅涵盖了古代诗词、寓言、成语故事等文学体裁,还涉及礼仪规范、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等深层次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在具体呈现方式上,教材注重将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相结合,借助课文后的思考题、拓展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时,课文中穿插的历史背景介绍、人物事迹评述等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传统文化的社会语境,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教材通过设置“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表达”等栏目,鼓励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提升综合表达能力。从结构布局来看,传统文化内容分布在不同单元主题之中,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围绕家国情怀、自然风光、传统节日、人物风骨等主题组织文本,使学生在不同维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渗透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也为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框架。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通过选文的时代跨度展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认识文化演变的过程与规律。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章相辅相成,既体现传统的延续性,又展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转化。部分课文配以插图、注释和相关链接,进一步增强视觉效果与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课后练习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文化视角的拓展,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反思与价值判断。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文化传递困境与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往往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导致其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实现。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容易局限于字词讲解和表层理解,忽视了对文化精神与思想价值的引导,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缺乏深层认同与情感共鸣。教学方式上存在模式化倾向,部分课堂仍以讲授为主,缺少情境创设与互动体验,学生难以真正融入文化氛围之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更关注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对文化背景、历史语境以及传统价值观的阐释较为薄弱,造成文化传递的片面化。
受课时安排与考试导向的影响,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常常被压缩处理,未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推进机制,削弱了其在课程中的应有地位。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与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部分教师因缺乏系统培训或专业背景支撑,在面对经典文本时难以准确把握其文化精髓,甚至出现误读、泛讲等现象。加之教学资源开发不足,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有限,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明显。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受课堂引导影响较大。当教学缺乏趣味性与贴近性时,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难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这种文化传递过程中的偏差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发挥。
三、基于文本深度挖掘的教学改进路径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合理运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潜在价值只有在教学设计科学、实施方式得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从文本出发,深入分析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构建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文本解读不应停留在语言表层,而应关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通过梳理课文中的文化符号、典章制度、价值理念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主题拓展、对比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文化语境之中,增强其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构建互动性强、体验感深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组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数字资源库等,为传统文化内容提供更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现文本深度挖掘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文化核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有效引导。鼓励教师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文化拓展资源,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支持体系。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以及教师素养的持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突破当前存在的形式化与浅表化困境,真正融入语文课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整合,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育人机制,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斌.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 43(12): 65-68.
[2] 周晓红.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J]. 语文建设,2022, 38(9): 45-48.
[3] 黄志远.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4, 40(2):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