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精确度的大数据办法

作者

孙俊芳

长江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2265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大数据办法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精确度。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对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影响,指出当前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大数据解决办法,包括优化数据采集、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等,以推动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基层统计;经济普查;大数据;精确度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以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多样的数据类型、快速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潜在的高价值,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作为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其精确度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精确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对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影响

(一)大数据的特点

1. 数据量大

大数据的首要特点就是数据规模庞大。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类型多样

大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值型数据,还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种多样性使得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获取信息,丰富了统计与普查的内容。

3.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及时掌握经济动态对于决策至关重要。大数据的快速处理能力可以缩短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周期,提高数据的时效性。

4.价值密度低

虽然大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就需要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提供更精准的分析结果。

(二)大数据对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影响

1. 拓宽数据来源

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互联网等。这使得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能够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提高数据质量

通过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审核功能,可以去除错误数据,提高数据的质量。同时,多源数据的比对和验证也有助于发现数据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

3.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趋势,为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洞察。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增强决策支持

大数据为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决策者理解和把握。

三、当前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采集难度大

1. 调查对象配合度低

部分调查对象对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提供真实数据。此外,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不稳定、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难以准确提供统计数据。

2.数据采集方式落后

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依靠纸质报表和人工录入,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对于一些新兴业态和复杂业务,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3.数据重复采集

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导致数据重复采集,增加了调查对象的负担,也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数据质量不高

1. 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部分调查对象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虚报、瞒报数据。同时,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2.数据完整性不足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数据缺失,影响数据的完整性。例如,一些调查对象可能没有完整记录经营数据,或者部分数据难以获取。

3.数据时效性差

传统的统计与普查方法数据处理周期较长,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差。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的时效性对于决策至关重要。

(三)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1. 分析方法单一

目前,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单一,难以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趋势。

2.缺乏专业分析人才

数据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基层统计部门往往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影响了数据分析的质量和效果。

3.数据分析工具落后

基层统计部门的数据分析工具相对落后,难以处理大规模、复杂的数据。例如,一些基层统计部门仍然使用 Excel 等传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效率低下。

(四)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

1.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严重

不同部门之间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等问题,存在数据壁垒,难以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导致数据重复采集,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影响了数据的综合利用效果。

2.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但平台的功能和性能还不够完善,数据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数据共享的范围和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精确度的办法

在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精确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办法:

(一)优化数据采集方法

1. 提高调查对象配合度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公告栏、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向调查对象宣传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重要性和意义。让他们明白这些工作对于国家制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配合意识。

(2)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配合的调查对象给予适当的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同时,对于不配合的调查对象,可以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如依法进行处罚等,以提高整体的配合度。

(3)提供优质服务。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为调查对象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例如,设立专门的咨询热线,及时解答调查对象的疑问;提供在线填报平台,方便调查对象随时随地提交数据。

2. 创新数据采集方式

(1)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等技术,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与经济普查相关的数据。例如,可以从企业官网、电商平台等获取企业的经营数据、产品销售数据等,丰富数据来源。

(2)引入传感器技术。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和领域,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可以引入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相关数据。例如,在工厂车间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产量数据;在交通路口安装传感器,采集车辆流量和行驶速度等数据。

3.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1)加强部门间合作。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例如,统计部门可以与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获取企业的纳税、注册、贷款等信息,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推动企业数据共享。鼓励企业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特别是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企业可以共享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库存等信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为经济普查提供更丰富的数据。

(3)规范数据共享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明确数据的格式、内容、质量要求等,确保数据共享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二)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1.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1)制定数据质量指标。根据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要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评估,及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

结论

大数据时代为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优化数据采集方法、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等大数据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基层统计与经济普查的精确度,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梅静.试析大数据时代基层统计工作如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J].财经界,2020,(31):68-69.DOI:10.19887/j

[2]蒋俊美.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8):111-112.DOI:10.193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