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故事的教学价值及其利用方式研究

作者

赖燕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引言

统编版教材在选文上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收录了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在通过语言学习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这类文本的深层价值认识不足,教学方式较为传统,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民间故事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议题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地位与教育潜力

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选入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涵盖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等多种类型。这些文本不仅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富有吸引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道德观念,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故事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语文教育的功能出发,这类文本在语言表达、思维训练、审美体验等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其叙事结构清晰、语言富有节奏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故事中所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人物塑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促进其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认知的发展。民间故事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的媒介,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当前强调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深入挖掘民间故事的教学潜力,对于推动语文课程内涵式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间故事教学中的实施障碍与现实挑战

从教学理念层面来看,部分教师对民间故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往往将其视为普通的阅读材料,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度与思想内涵,导致教学停留在表层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认知与情感共鸣。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参与性与主体性的调动,课堂互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续保持。教师在处理民间故事文本时,常倾向于强调字词讲解与内容复述,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致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意义。

在教学资源方面,现有配套资料相对有限,优质拓展素材匮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参考资料与创新的教学设计支持,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民间故事多源自口头传承,在语言表达和情节设置上与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增加了教学难度。这种语言与情境的隔阂使得学生在阅读时难以迅速进入故事情境,影响了其对人物形象、道德寓意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部分故事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若缺乏适当的引导与解读,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思想,甚至产生误解或认知偏差。评价机制方面,现行语文评价体系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文化理解、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发展关注不够,难以全面反映民间故事教学的实际成效。

考试导向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记忆性内容,如词语解释、段落大意等,而忽视对学生文化感知力、批判性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突破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念局限、方法单一与资源不足等问题,成为提升民间故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教材解读、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及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优化,构建更加科学、灵活且具有文化深度的教学模式,使民间故事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基于统编教材的民间故事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在当前语文教育强调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民间故事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更具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教学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教师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民间故事教学的深度重构。在教学理念上,应强化文化传承意识,将民间故事视为连接学生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层面。在教学设计中,需加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跨学科整合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故事情境的代入感与理解力,提升学习的

沉浸感与参与度。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数字绘本、互动平台等,拓展教学的表现形式,使原本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可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引入相关主题的拓展材料,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故事群或主题单元,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创造性表达,通过复述、改编、续写等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文化理解、语言表达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避免单一的知识性测试,转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语

民间故事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传承价值观、提升语言素养与激发思维能力的多重功能。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念局限与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通过理念更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等方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基于统编教材的内容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的教学路径,有助于实现民间故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未来,在语文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推广,促进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度融入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 . 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 [J]. 语文建设,2023,39(6):45-49.

[2] 陈志刚.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特点与教学建议 [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28(4):33-37.

[3] 吴雪梅 . 小学语文课堂中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观察,2021,10(1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