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探究

作者

赖燕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强调,语文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理解、轻思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难以形成独立见解。如何依托统编版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优化问题设计与增强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其由表层理解向深度认知转变,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被动化的现象与成因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被动化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上,教师往往以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更无法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解读,而不是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疑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固化,缺乏灵活性与批判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教学目标来看,部分教师仍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掌握、段落理解与答题技巧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看,讲授式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讨论与交流。教材使用方面,教师对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辨资源挖掘不够,未能有效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冲突或多元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评价机制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考试导向的教学使得教师更关注标准答案,而忽略学生个性化、批判性表达的价值。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滞后。一些教师尚未真正转变“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对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理解不深,导致课堂仍然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也存在短板,尤其是在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组织高质量的课堂对话等方面缺乏系统培训与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维参与的机会,从而形成思维被动化的局面。

二、基于文本的批判性问题设计与教学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深层思维的关键环节。这类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复述或表层理解上,而应围绕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人物动机、价值判断等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与反思。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促使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从而提升其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批判性问题的设计需依托文本本身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言发展规律,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至于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

问题可以从文本中的矛盾点、模糊信息、隐含意义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意图、叙述视角以及语言表达背后的价值倾向。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其质疑精神与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并对其提出的看法给予积极回应。这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安全感,使其敢于质疑、乐于表达,从而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而非灌输,通过追问、澄清、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这些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能训练其逻辑推理与语言组织能力,使其在表达观点时更具条理性和说服力。

课堂讨论应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避免流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动中获得思维训练的机会。教师应合理安排讨论节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要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能认真对待他人的观点,形成理性、包容的思维方式。批判性问题的教学实施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的表现,而非仅仅以答案的正确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三、课堂教学互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作用

有效的互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递知识的模式,还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倾听他人、进行思辨的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交流,学生能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拓展思维广度,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度。互动过程中的提问、回应与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促使他们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评价。这种基于对话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提升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课堂互动强调表达与倾听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多元观点的交流中,学生需要辨别他人的论点是否合理,同时反思自身立场的依据是否充分。

这种持续的思维训练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提高了其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文本时能够做出更准确的理解与判断。为了实现互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促进,教师应注重营造尊重、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互动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与连贯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语言实践和认知冲突中得到锻炼与发展,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功能。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依赖于科学的问题设计、有效的课堂互动与系统的教学实施。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多元对话,能够激发其独立思考和逻辑判断能力,推动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知识轻思维、互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亟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思辨资源的挖掘,完善评价机制,构建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生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文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J]. 教育观察 , 2023, 12(6): 45-49.

[2] 周晓红.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维训练要素探析[J]. 中小学教材教学 , 2022, 11(3): 32-36.

[3] 黄志远. 批判性阅读在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 新课程研究 , 2024, 15(2):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