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家庭功能的困境与多层协同干预路径
廖琴
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家庭功能即家庭发挥的有益效能,涵盖满足成员基本生存需求、抵御外部环境压力、促进个体成长,以及维系社会稳定与进步的综合能力。在流动情境下,流动家庭面临多重压力:经济脆弱性致生存资源不稳、环境多变威胁居住安全、教育断层阻碍发展、情感联结断导致心理失衡、休闲资源匮乏限制生活品质、社会资本隔离加剧边缘化。家庭功能在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社会适应中起到中介作用。[1] 流动儿童权益实现困难的根源,在于其基础生活圈因迁移而产生不利变化。[2] 流动儿童家庭在六维功能上存在深层次的系统性障碍,不同程度地削弱家庭系统的抗逆力与发展韧性。
一、深度解构:流动儿童家庭六维功能的困境
流动儿童家庭功能困境呈现多维嵌套与代际传递的复合特征,其生存、安全、发展、心理、享受及社会功能六重维度构成相互强化的困境网络。在生存维度,家庭经济系统呈现“双高”特征:多数流动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月收入波动大,且刚性支出占比过高,房租占收入比重显著,导致资源受限与风险敏感性加剧,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安全维度面临空间限制与身份焦虑的双重压力,部分流动家庭为节省居住成本,选择缺乏消防设施的城中村自建房,流动儿童仍受制度性身份标签影响,导致物理空间脆弱与社会身份边缘化相互交织。发展功能受资本断裂与机会悬置影响,呈现代际传递趋势,家庭教育时间匮乏、城乡教材适配性差及政策信息获取难,成为教育支持系统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心理功能呈现情绪脉冲与调节失能的代际传导特征,脉冲式分离团聚模式导致离别焦虑恢复期延长,配合补偿性溺爱与暴力管教的极端化养育方式,形成情绪适应能力的代际弱化趋势。享受功能遭遇休闲权利的结构性压缩,日均娱乐时间低于世卫标准,假期劳动负担使休闲时间呈现“季节性剥夺”特征,形成代际传递的快乐缺失模式。社会功能显现资本隔离与身份悬置的双重约束,社交网络同质化、城市生活技能欠缺及身份认同模糊构成三重障碍。六维困境经由资源分配机制、制度惯性及文化适应过程构成闭环,具体体现为经济波动削弱居住稳定性,居住条件限制社会资本积累,身份标签减少教育机会,教育缺失则加剧代际传递风险,最终促成多维功能衰退的循环系统。
流动性对家庭功能的冲击本质是制度性排斥通过制度、文化和经济三重媒介向家庭单元的传导过程。研究显示,流动儿童整体都市社会融合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尤其体现在教育融合和家庭援助方面,受到个人、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影响。[3] 在经济层面,次级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收入不稳定,而“时间贫困”则挤压亲子互动时长影响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情绪交流,迫使休闲需求让位于生存逻辑。在文化层面,城乡规范冲突引发的文化融合与社区空间隔离,阻碍流动儿童的规则习得与跨群体融合。综上,流动的“解域化”效应触发空间、时间和身份三重困境导致家庭功能发挥不良:频繁迁移影响安全感锚点、通勤弱化情感连续性、城乡二元认知导致自我归属悬置。这种流动的状态使家庭从传统的稳定共同体,异化为相对脆弱的单元,体现了流动的压力。
该困境网络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结构性约束与个体能动性形成张力,非正规就业尽管带来了收入的波动性,但仍是流动群体为适应城市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理性抉择;其二,制度性排斥与文化适应的叠加效应显著,城乡二元结构便是通过诸如教材差异、政策信息壁垒等微观机制来发挥其作用的;其三,代际传递呈现“压力累积-应对失序-功能弱化”的演进路径。
二、影响机制:功能困境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三维制约
流动儿童家庭六维功能的结构性困境通过资源约束、身份排斥与环境限制的交互作用,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三个层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且三者间形成“认知偏差→情绪失调→行为失序”的恶性循环。
(一)认知层面:自我认同弱化与发展预期模糊
家庭功能的六维困境,具体表现为教育支持的断裂、身份标签化以及社会资本的隔离,这些因素直接冲击了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基础,表现为学习能力受限、自我概念偏差与未来预期模糊。
其一,发展功能的教育支持系统不良,城乡教材适配性低、政策信息获取障碍等因素导致学习断层与知识衔接失败。流动儿童面临教材内容差异导致的“知识脱节”问题,需经历一段适应期方能跟上教学节奏;同时,多数家庭对升学政策理解不足,信息差使学生易生“升学无望”之感,进而形成“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严重削弱学习动力。其二,社会功能的身份悬置引发自我认同危机。流动儿童常因身份标签而自感“局外人”,课堂互动中或“被动应付”,或“过分取悦”,实则借外部认可以缓解身份焦虑。这种矛盾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削弱其学业自信,形成“身份否定→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落后→强化身份否定”的负向循环。其三,生存功能的经济压力迫使儿童过早承担“家庭责任认知”。部分流动儿童因父母从事高危或低收入职业,易生“早日赚钱养家”之念,致使学习目标趋于短期,认知视野受限。
(二)情绪情感层面:安全感缺失与情绪调节失能
安全功能的空间威胁、心理功能的脉冲式分离团聚、极端化养育等情感互动失调,以及生存功能的资源稀缺,共同导致流动儿童情绪情感系统的“高敏感- 低调节”特征,具体表现为分离焦虑泛化、情绪表达极端化与情感支持剥夺。其一,安全功能的空间不安全感直接引发“生存焦虑”,这种焦虑可能泛化至日常场景,是对“无保护环境”的心理投射。其二,心理功能的情感互动失衡破坏情绪调节能力。流动儿童因长期分离产生“情感饥饿”,表现为对教师关怀的过度依赖;而暴力管教经历则导致 " 情绪压抑-爆发 " 的两极化模式——流动儿童在被批评时选择沉默回避,却在同伴冲突中突然情绪失控,情绪调节策略相对匮乏。其三,生存与发展功能的叠加压力,父母因经济收入的波动而频繁变换工作,加之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共同削弱了家庭情感支持的稳定性。在流动儿童的家庭中,倾听烦恼、肯定进步等“有效情感沟通”行为较为罕见,亲子间的互动更多聚焦于“经济是否拮据”“作业是否完成”等生存层面的议题。这种情感互动的工具化导致儿童难以获得情感共鸣,进一步加剧孤独感。
(三)行为层面:社会适应不良与亲社会行为弱化
享受功能的休闲剥夺、社会功能的资本隔离,以及心理功能的行为失序,共同导致流动儿童行为模式的“封闭性-攻击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交退缩、规则适应困难与越轨行为倾向。
其一,享受功能的休闲时间压缩与公共空间排斥限制同伴交往机会。流动儿童的共同游戏、合作学习等“有效同伴互动”时长较少,更多时间用于“独自玩耍”或“帮家里干活”,导致其社交技能发展滞后。其二,社会功能的社交网络同质化与文化资本赤字加剧规则适应障碍。流动儿童因城市生活经验匮乏,常被同伴嘲笑,这进一步固化了其“不合群”的自我认知,导致流动儿童倾向于“回避社交”,以此规避负面评价。研究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自尊显著正相关。[4] 其三,心理功能的极端化养育方式导致行为偏差。过度溺爱的儿童往往“规则意识淡薄”;相反,遭受暴力管教的儿童则可能展现出“攻击性行为”,这本质上是通过“模仿暴力”或“挑战规则边界”来寻求关注的方式。
三、破局之道:六维困境的多层协同干预路径
流动儿童的家庭实际亲密程度与积极心理资本各因素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5] 针对流动儿童面临的家庭功能困境及由此引发的认知、情绪、行为问题,需构建家庭赋能、学校支持、社会包容的三维干预体系。流动儿童感知校园氛围、心理状态、学业投入彼此显著相关,[6]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有影响作用。[7] 涵盖经济赋能、空间改造、教育公平、心理支持、休闲保障及社会融合等关键维度,形成政策协同,以打破功能弱化的循环链条。
(一)家庭维度干预:重建功能联结,夯实心理发展基础
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情感联结断裂、沟通模式异化、问题解决失效及角色分工混乱等问题,需通过系统性干预重建家庭功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开展家庭功能修复工作坊,重构情感联结与沟通模式。流动家庭常因生存压力陷入“情感表达僵化”状态,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有效情感互动。可通过结构式家庭治疗技术,引导家庭成员以角色扮演方式可视化情感距离。父母与子女通过“平等对话训练”学习沟通技术,帮助父母学习“我信息”表达并引导子女表达真实需求。从而减少家庭亲子冲突,减轻儿童焦虑,增强亲子依恋。
第二,实施经济压力转化计划,提升家庭问题解决能力。流动家庭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经济困境,然而,多数家庭未能有效将压力转化为可应对的任务。可设计“家庭压力管理工具包”,包含“压力源分级卡”:将压力分为“可控-部分可控-不可控”三类,设置“家庭预算表”,明确收入与刚性支出,预留弹性空间,合理分配家庭支出,提升家庭问题解决能力,降低流动儿童压力感和抑郁倾向。
第三,开展角色分工重置训练,明确家庭成员责任边界。流动家庭常因生存需求打破角色分工平衡,儿童往往被迫承担“家庭情绪调节者”或“生活照料者”角色。帮助家庭成员区分“发展任务”与“家庭责任”。明确“父母负责生计与情绪管理,子女专注学业与个人成长”。调整子女每日时间分配,促进学业表现提升,发展自我效能感。
通过“功能修复-压力转化-角色重置”三重路径,形成家庭系统改善的闭环:修复情感联结可提升亲子依恋质量,降低儿童情绪障碍风险;优化沟通模式能纠正“努力无用”等错误认知、建立积极认知方式;明确角色分工则缓解身份冲突,提升自我认同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
(二)学校维度干预:构建支持网络,发展心理韧性
流动儿童因家庭功能困境,常面临社会认知偏差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作为儿童发展的主要社会化场所,通过系统性支持,如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干预,可以补偿家庭功能的缺失,并重点发展儿童的心理韧性。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开设流动儿童专属心理课,重构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针对流动儿童因家庭压力引发的非理性认知及情绪波动问题,可设计结构化心理课程。课程包含两大模块:一是认知重构训练。通过“压力解码”游戏、“成功案例分享”,帮助儿童将经济压力解读为成长动力。二是情绪管理技术。引导流动儿童学生学会情绪的识别、评估、表达和调节策略。降低负性情绪水平、提升压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发展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
第二,组建混合同伴支持小组,发展社会技能与身份认同。流动儿童常因“外来者”标签产生社交焦虑与身份冲突。可以尝试将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混合编组,形成“成长伙伴”联盟,让其在共同协作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真实的互动体验,逐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降低成员社交焦虑,发展合作能力,培养主动社交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开展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建设,营造创伤敏感型课堂。教师是流动儿童在学校的主要支持者,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创伤敏感度”,应避免在公开场合直接比较学生成绩,转而采用更多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同时,在必要时,可以设计一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鼓励流动儿童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减少抑郁倾向。
通过“认知升级-社会技能发展-课堂支持强化”三重路径,形成心理韧性培养的闭环:通过弥补家庭沟通中的不足,流动儿童原本偏差的认知框架得以逐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促使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发展社会技能则缓解身份冲突,增强自我同一性。提升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同伴关系满意度,自我认同清晰度更高,发展心理韧性。
(三)社会维度干预:消除结构性排斥,构建包容生态
流动儿童的心理困境需通过制度革新、社区赋能、文化重塑三重策略,构建包容性社会生态,从根本上提升其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推动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减少结构性排斥。适当弱化户籍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捆绑,弱化“外来者”身份焦虑。将公共服务获取多样化,进一步加强落实教育公平、医疗公平。在改善资源获取的同时,传递出更多积极的社会信号,提升社会公平感。
第二,建设社区家庭支持中心,补足家庭功能缺口。流动家庭常因生存压力缺乏情感联结与社会支持,社区可成为“第二家庭”。支持中心须具备两大核心功能:为强化情感联结和缓解压力,通过与社工机构、高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建立常态化免费亲子活动创造互动场景,增加亲子对话,提升情感联结,为缓解压力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就业信息对接等服务。
第三,积极引导文化接纳,重塑社会认知。减少对流动儿童的偏见和刻板印象,需通过正向叙事打破标签。通过公共活动展示流动儿童的才华与贡献,提升公众对流动儿童的接纳度,使家庭看到“融入城市”的希望;希望感增强后,父母更愿意投资子女教育,将经济压力转化为“为孩子未来努力”的动力;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进步,考上大学或找到稳定工作,进而成为家庭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通过“制度松绑-社区补位-文化重塑”三重路径,形成社会包容的闭环:减少制度性排斥可直接提升社会公平感;增强社区归属感则缓解身份焦虑,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积极接纳社会认知,进一步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视,形成“制度公平 - 社区温暖 - 社会接纳”的积极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天德 , 黎淑晶 , 余益兵 , 等 . 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 家能的中介作用 [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03):91-96.
[2] 李文祥 , 刘一锋 . 流动儿童社会保护政策的保护困境与未来进路 [J]. 河北学刊 ,2024,44(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