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韦海平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新桥镇三友学校大林教学点 530400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该方法强调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进行科学分层,并据此实施精细化的备课、阅读材料选择、合作阅读活动组织以及梯度化阅读检测。通过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挑战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分层教学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日益显著,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据此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实施阅读备课分层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强调了备课环节的重要性,它是确保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备课不仅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更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实施阅读备课分层的关键步骤。为了做好备课分层工作,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阅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这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情信息,如课堂观察、作业反馈、课后交流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地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学生属于学优生,他们阅读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强,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乙层学生为中等生,他们语感良好,阅读自觉性高,但在某些方面如词汇量、语法理解等尚待提升;丙层学生则为学困生,他们英语基础薄弱,对阅读活动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结合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基础型目标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达成的,它确保了阅读教学的底线要求,如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等。对于乙层学生,教师可以设定提升型目标,旨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感,如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朗读和模仿对话等。而对于甲层学生,教师则可以设置拓展型目标,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实践,如编写并表演一段关于交友的对话等。
例如,在学习“Unit1 Let's be friends!”时,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层,并设定相应的分层目标。这样的分层备课不仅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情,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还能够实现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挑战中获得成长。
二、依据阅读能力,精细化实施阅读材料分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为全体学生提供相同的阅读材料,可能会导致“学优生觉得过于简单,中等生感觉挑战不足,学困生则难以理解”。因此,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必须依据各层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精心选择和设计阅读材料,确保材料的难度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的难度和生词量进行分层分配。具体而言,对于生词较多、难度较大的段落,可以分配给阅读能力较强的甲层学生阅读;而对于生词较少、易于理解的段落,则适合分配给乙层和丙层学生阅读。这样的分层分配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中获得提升。
例如,在教学“Module 3 Unit1 What are they doing?”时,该单元的阅读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中的插图和配套文本上。教师可以根据插图的复杂度和文本中生词的多少进行分层设计。如,对于生词较少、内容相对简单的插图和文本,可以分配给乙层和丙层学生阅读;而对于生词较多、内容较为复杂的插图和文本,则适合由甲层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如拼图阅读,即让学生分组阅读不同难度的材料,并在阅读结束后整合各自的信息,共同讲述故事。这样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引导他们总结新学的单词、短语和句型,以巩固阅读成果。通过实施阅读材料分层策略,教师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中获得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三、强化互补优势,构建合作阅读学习社群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注重通过互补优势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层与合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在分层的基础上融入合作元素,有助于各层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应基于互补原则,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形式的英语阅读活动。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甲、乙、丙三层学生打散并重新组合成阅读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既保证了小组内的多样性,又确保了小组间的均衡性,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Module 9 Unit2 I feel happy.”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5-6人的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合理安排甲、乙、丙三层学生。然后,提出合作阅读任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并尝试将“I feel happy.”“I feel sad.”“I feel angry.”等表达情感的句子翻译成中文,同时讨论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感时的经历和应对方式。在任务的驱动下,各小组成员会积极投入合作阅读中。教师应鼓励甲层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带领组员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同时,也要关注乙层和丙层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他们能够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在合作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介入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位介词、情感表达等语言点。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各层学生能够在相互帮助中达成英语阅读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四、构建梯度化阅读检测体系,精准评估阅读成效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构建梯度化的阅读检测体系对于精准评估学生的阅读成效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层次,精心设计检测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检测与挑战。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甲层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检测任务,如创意对话编写或读后深度写作,以此激发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和运用能力。而对于乙、丙两层学生,则应提供既有趣又符合其能力水平的检测题,如词图匹配、简单句型重组或基础完形填空,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Module 3 Unit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时,在随堂检测中,教师为甲层学生设计了围绕早餐话题的创意对话任务,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创作。而对于乙、丙两层学生,则安排了完形填空练习,通过填空强化他们对食物词汇的记忆与运用。这种梯度化的阅读检测体系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成果,还确保了检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科学实施阅读备课分层、精细化阅读材料选择、构建合作阅读学习社群以及构建梯度化阅读检测体系,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艳.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4(47):77-79.
[2]周文萍.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