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儿童立场,为儿童护航

作者

江敏晔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128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部编版教材以儿童生活为载体,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启蒙性和实践性,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知识碎片化、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儿童全面发展需要,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倡的“做中学”理念相契合,本文从儿童视角出发,联系教材案例,探索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一、儿童立场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

(一)儿童立场的教育内涵

“儿童立场”是教育者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低年级(6-10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直观形象,学习需要体验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部编版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规则》《二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四年级上册感受家乡文化》都可以作为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素材。

(一)项目式学习的教育价值

项目式学习驱动性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整合,能力迁移,真实性,儿童生活中的任务,设计班级公约,守护社区环境等,合作性,小组分工交流协作,反思性,关注过程评价和自我反思,加深道德认识。

二、儿童立场下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原则

(一)儿童主体性原则

项目式学习一直在围着孩子转,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兴趣,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老师可以做一个“家庭树”的项目,让孩子自己画出家庭关系图,采访家庭成员等等,孩子会主动去了解什么是亲情,他们自己会去搜集信息、合作分享,慢慢地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家”,而不是老师灌输一个概念。

(二)教师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活动中起引领作用,保证项目目标与德育方向一致,以二年级下册《我们好好玩》单元为例,教师从“游戏规则”出发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设计一个公平的班级游戏”,引导学生讨论规则的意义、设计游戏方案、开展游戏,教师适时渗透“公平”“合作”等价值观,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道德认知。

三、儿童视角下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研究

(一)教材主题导向的儿童化项目目标生成研究

项目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以“校园规则我来守”为题,通过角色扮演、画规则漫画等形式,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很重要,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以“社区服务我能行”为题,让学生去考察社区需要什么,策划公益活动的计划,培养公民意识。

(二)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发孩子探究的兴趣。

驱动性问题要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开放且富有挑战性,一年级上册《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里,教师问“怎样让新同学更快地融入校园”,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充当校园导游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会“友善”“互助”,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单元中,教师问“怎样帮助流浪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规划如何关心流浪小动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差异化支架助力儿童个性发展

面对儿童的能力不同,老师分层支持,一年级《上学路上》,能力差一点的小组,可以用图片来排序学交通安全知识,能力强一点的小组,可以设计“安全路线图”,然后模拟导航讲解,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有些孩子不太懂“责任”这个概念,老师搭这样的支架:

资源支架:推荐动画短片《小明的家务日记》,生动呈现分担家务的意义;

方法支架:设计“家务打卡表”引导学生记录劳动并分享心得;

合作支架:构建混合能力小组推动学生互助合作。

(四)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儿童知行合一

项目成果联系真实生活,强化实践应用,二上《班级生活有规则》单元,教师营造“班级公约设计师”情景,学生观察班级问题,探讨规则草案,举行“公约发布会”,请家长来评判,二年级《绿色小卫士》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垃圾分类活动,举办“环保创意市集”,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增强环保意识,真实呈现的时候,儿童巩固知识,也在实践中加强规则意识。

(五)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儿童成长过程

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以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单元为例,教师设计了评价方式:

1. 过程性评价:运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自我反思与小组互评过程改写为:运用“成长档案袋”追踪学生自我反思与小组互评过程

2. 展示性评价:“特长展示会”助力学生多元自我价值展现

3. 增值性评价:学生自信心变化反映德育效果

四、案例实践——以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为例

项目主题:家乡文化探秘驱动问题:家乡特色文化介绍方法研究

实施过程:

1. 学前调研:学生对家乡饮食、节日与建筑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2. 资源整合:提供地方志与《家乡故事》纪录片等学习资源3. 实践活动:分组设计“文化名片”:剪纸艺术、方言手册与旅游路线图的文化呈现4. 成果展示:举办“家乡文化博览会”并邀请社区代表任评审委员5. 成效分析:学生可以学到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德育与学科素养相结合。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经过实际操作发觉,看重儿童立场的项目式学习,很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参加度和情感体验,像“家乡文化代言人”,学生既能学文化知识,又能长文化自信,就是低年级学生自己管得不太行,老师得改进过程引领,以后可以找找家校合作的路子,比如叫家长参与项目评定这种事儿,就会多一个学习场所。

总结:

关于改良早期儿童建构游戏评价体系的研究指出,现在做评价要跨过三大坎,一是把评价准则变成能动态调节的类型,不断受考验并修正,让指标对齐情况有所改善,二是改良常用工具,这样才能正确找到建构游戏行为,分析时也要把评价数据放进多重维度的体系中,在此基础上把持续观察和定期评价包含进来,从而形成起改进教育的循环系统,研究显示,评价体系的生态环境需要搞清楚怎样维持规范的灵活度,工具相关性以及结果转换效率。

参考文献:

[1] 温剑青 . 发现理解支持 : 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2] 杨琼 , 吴念阳 .3-6 岁儿童积木建构游戏发展水平 [J]. 教育导刊 ,2019(08):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