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作者

闫姝桦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历史生成

马克思在理论体系中形成了对生产力本质的部分规定:“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 这里的“生产力”不仅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更广泛地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和能力。它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共同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总是与共同活动方式的变革紧密相连。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引起共同活动方式的相应调整。

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具活力和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而且它的发展状况也是评估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标准。从本质上看,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高价值的物质成果的能力。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生命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利用自己的主体性持续的对自然界进行开发,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进化和变化,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生产力也在不断地进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当代发展形态,这一形态不仅包含了传统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融入了科学技术,是以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产物。生产力要素的多样性是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的基础。作为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创新性的思想理念,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存在着内在关联。新质生产力着重于质态的新颖性,而这种质态是由在生产力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决定的。新质生产力所体现出的价值属性和功能决定了其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力有着本质区别。新质生产力强调的不仅仅是某一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要强调其中“新”生产要素能够超越旧的生产要素。

不同于旧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新性质、新动力、新理念”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新性质”,体现在其突破了传统生产力对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依赖,形成以数据、算法、智能设备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组合。“新动力”源于科技创新的内核驱动,这种动力机制摆脱了对传统能源和劳动力规模的依赖,以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发展势能,推动生产效率呈指数级提升。​“新理念” 则凸显可持续发展与价值重构,它以绿色低碳为鲜明导向,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协同;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劳动价值,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动态平衡。

三、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话中提到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应如何看待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

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新阶段。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是应对马克思生产力观念时代变迁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2]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融入科技创新等要素,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生产理论中国化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它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战略规划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具体应用,也是我国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代表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水平。“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多个层面上都有所体现,与传统的生产力相比,它具有其独到之处。基于这种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理论创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

第一,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其核心和关键驱动力,这种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对于创新和发展有着天生的强烈需求和期望。创新发展作为推动生产力快速增长的关键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创新资源的整合,为了释放新的生产力,对未知领域进行原创性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首位。在坚守独立自主和自信自强的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展望全球,利用外部资源,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主动的态度融入和适应全球的创新生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长期、全面、多层次和广泛领域的科技交流和合作。通过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我们可以学习、引进、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境外科技创新成果和经验,为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条件。

第二,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控制着科技的发展方向,并努力将技术创新融入实际操作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就成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科技进步依赖于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来驱动,只有当我们拥有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时,我们才能将科学和技术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并确保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9.2. 李 政 , 崔 慧 永 . 基 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视 域 的 新 质 生 产力 : 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 [J].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30(01):129-144.3. 田昭霖 , 孙迪亮 . 论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底蕴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21(07):4-8.4. 侯惠勤 . 试论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4,9(05):4-16+125.5. 徐志向 . 唯物史观视阈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 [J]. 财经科学 ,2024,(05):51-61.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 2024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一般项目”(YCYB2024019)

作者简介:闫姝桦(2001—),女, 2023级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