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早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张冬冬

远安县商业幼儿园 444200

引言

早期阅读并非单纯的 “识字活动”,而是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与图文符号互动,建构意义、发展思维的过程。4 岁前接触阅读环境的儿童,入学后语言能力与学习适应性显著优于未接触阅读环境的儿童。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将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列为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强调早期阅读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当前,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诸多误区:部分家庭将阅读等同于 “提前识字”,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幼儿园阅读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缺乏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基于此,深入探讨早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策略,对落实科学育儿理念、促进幼儿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早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早期阅读的核心价值

从认知发展视角看,早期阅读是幼儿符号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2-7 岁)幼儿通过 “表象性思维” 理解世界,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能帮助其将具象经验转化为抽象符号,促进语言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经常接触绘本的幼儿,词汇量较同龄人平均高出 30% ,且在叙事逻辑与联想能力上表现更优。从社会性发展维度看,早期阅读能培养幼儿的情感共鸣与规则意识。共读活动中,幼儿通过理解故事角色的行为与情感,逐步建立道德判断标准;自主阅读时,对书籍的取放、翻阅等行为规范的习得,能强化其社会适应性。此外,早期阅读形成的 “专注、探究” 等品质,是后续学校教育中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

(二)当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家庭层面存在 “目标错位” 与 “方法单一” 的现象。部分家长将阅读效果等同于 “识字量”,选择超出幼儿认知水平的文字类书籍,采用强迫性认读方式,导致幼儿对阅读产生抵触。另有家长缺乏共读技巧,仅简单讲述故事内容,忽视与幼儿的互动提问,难以激发深度思考。据学前教育机构调研显示,每周家庭共读时间不足 1 小时的幼儿占比达42% ,显著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层面存在 “活动形式化” 与 “支持不足” 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将阅读活动局限于 “集体讲故事”,缺乏对个体阅读需求的关注;阅读区材料更新滞后,且多为教师主导选择,未能反映幼儿兴趣;教师对阅读过程的指导缺乏专业性,如过度纠正幼儿的 “错误解读”,抑制其自主表达。这些问题导致阅读活动未能有效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早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支持性阅读环境

打造多层次物理环境,满足自主阅读需求。幼儿园应设置开放性阅读区,采用 “分区设计”:低龄段区域提供布偶、有声绘本等互动材料,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高龄段区域增加科普类、叙事类绘本,搭配思维导图工具(如故事线索图),支持深度阅读。家庭需设立固定阅读角,保证光线适宜、书籍触手可及,每日预留 15-20 分钟 “无干扰阅读时间”,形成规律的阅读节奏。环境布置需体现 “幼儿主体性”,如展示幼儿的阅读心得绘画、自制绘本,增强其对阅读环境的归属感。

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与家长需转变角色定位,成为 “阅读伙伴” 而非 “指导者”。在共读活动中,通过 “留白提问” 引导思考,如阅读《小阿力的大学校》时,提问 “如果你是小阿力,会怎样面对新学校?”,鼓励幼儿表达独特见解。对幼儿的 “误读” 持包容态度,如幼儿将 “云朵” 说成 “棉花糖” 时,可顺势引导 “你觉得它像棉花糖,那它会有甜甜的味道吗?”,保护想象力的同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种以 “尊重与鼓励” 为核心的心理环境,能帮助幼儿建立 “阅读是愉悦体验” 的认知。

(二)设计科学性阅读活动

以游戏化方式培养阅读习惯。将阅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游戏场景:在角色扮演区投放与主题相关的绘本,如 “医院” 主题中加入《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接触阅读材料;设计 “绘本寻宝”活动,将绘本片段藏于活动区,引导幼儿通过线索寻找并拼接故事。家庭可开展 “阅读闯关” 游戏,如 “认识封面”“找出重复出现的角色”等关卡,以成就感强化阅读动力。游戏化设计需遵循 “最近发展区” 原则,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通过适度挑战维持兴趣。

以多元化活动提升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培养上,采用 “多感官参与法”:阅读《好饿的毛毛虫》时,让幼儿触摸不同材质的 “水果道具”,模仿毛毛虫 “啃食” 动作,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体验。在表达能力培养上,开展 “故事续编”“角色配音” 等活动,如鼓励幼儿为《三只小猪》设计新结局,或用不同语气为角色配音。幼儿园可定期举办 “阅读节”,通过绘本剧表演、阅读分享会等形式,为幼儿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能促进幼儿从 “被动听读” 向 “主动表达” 转变,实现阅读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三)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强化教育合力

家园协同是巩固早期阅读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所处社会环境中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一致性直接作用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园需建立系统化的家园沟通机制。定期开展 “阅读家长课堂”,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早期阅读的科学理念,如区分 “认读” 与 “理解” 的本质差异;发放《家庭阅读指导手册》,提供分年龄段的书单推荐与共读技巧,如针对 3-4 岁幼儿采用 “指图命名 + 简单提问” 的方式,针对 5-6 岁幼儿引入 “预测故事发展” 的互动方法。每学期组织 “亲子阅读成果展”,展示幼儿的阅读笔记、故事绘画等,增强家长对阅读教育的参与感。

家庭应主动配合幼儿园的阅读计划。在日常共读中参照幼儿园的活动主题,如幼儿园开展 “自然探索” 主题阅读时,家庭可同步选择相关绘本,并带幼儿观察真实自然场景,实现 “阅读 - 体验” 的联动。家长需记录幼儿的阅读表现,如每日阅读时长、感兴趣的书籍类型等,与教师定期交流,共同调整教育策略。这种双向互动能避免教育理念冲突,形成持续、一致的阅读支持环境,从根本上保障阅读习惯的稳定养成。

结束语:幼儿早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构建支持性环境、设计科学性活动,能让阅读成为幼儿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任务。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差异,以及数字化阅读资源在早期阅读中的合理应用。教育者需始终牢记:早期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 “培养读者”,而是培养 “热爱阅读的人”—— 让幼儿在图文世界中获得愉悦、启迪思维,为终身学习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段小平. 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培养的多元策略[J]. 今日教育( 幼教金刊 ),2025,(06):63-64.

[2] 王英梅 . 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8):95-97.

[3] 孟克德力格尔 . 学前教育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 .[ 出版者不详 ],2025:7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