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刘焕锋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铁厂镇初级中学711501
引言
教育理念更新,学科核心素养愈发重要,已成为评判教学质量的关键标准。初中语文教学旨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情感、道德等多方面能力。当前教学中,如何系统应用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仍有难题。为此,本研究关注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阻碍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因素,提出具体改良策略,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指引。
1 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上还存在诸多困难,这些障碍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岳阳楼记》的教学实践为例,部分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熟记重点语句的翻译和文章的主旨思想上,着重强调“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而忽视了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人格境界的分析以及文本语言风格和结构布局的艺术特色。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为了迎合中考命题需求,过分依赖套作训练模式,在这一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常常给学生给予结构化的作文模板,包含引言铺垫,案例支撑以及结论深化等环节,而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模仿使用这些模板,在实际写作时,学生往往会依照既定模板生搬硬套,无视个性化表达与创新思维的培育,如此一来就压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创作脱离现实语境,致使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从而阻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2.1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育
要想全面优化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水平,课堂教学就要重点提升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孔乙己》,各自扮演孔乙己,掌柜,小伙计这些角色,在诵读的时候体会各个角色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通过不断地操练,学生不但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节奏和表达技巧,而且能有效地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活动,引领学生用语言知识来阐述个人观点,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围绕“中学生要不要用智能手机”这个话题举办辩论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并形成严密的论述体系,在实际操作环节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锻炼,可以安排词汇接龙游戏或者病句修正练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推动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2 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的培养策略
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进而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拿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来说,教师先抛出基础性问题“于勒有哪些突出性格特征”,并允许学生凭借文本内容作答,接着逐渐引入更有难度的议题“菲利普夫妇对待叔叔态度改变所体现的社会现象为何”,通过多层次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人物的行为及其内涵,并联系现实情况开展综合分析和深度思考。
借助课堂互动与辩论环节,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知水平,在学习《愚公移山》之后,开展“愚公要不要迁移”的主题辩论赛,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搭建论据并回应对方质疑,此过程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以及辩证分析能力,并有助于他们对文本核心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2.3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情感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在分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时候,教师要重点阐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经典句式,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诗人对春景的细致描绘,依靠教师营造出来的诗意环境做到审美上的共鸣。
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闰土和“我”再次相逢的情节开展拓展性写作练习,通过剖析人物性格特征和社会环境,配合深入研读文本达成创造性的表达,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而且,让学生试着去解读课文插图,并且尝试对课文插图进行改编创作,或者为课文插图设计配乐方案,从多个角度来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力以及综合素养。
2.4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
依靠课程里的文化因素,扩充有关领域的知识范围,引领学生领悟并守护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在研习《论语》的时候,要全面论述里面包含的儒家主要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诸如“仁”“礼”之类的概念,还要对它在历史发展和当下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加以详尽剖析。
通过策划各种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诸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或者设立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之类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与领悟,在研习《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之后,促使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端午节所具有的独特风俗,探究各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别之处,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之情,此类实践教学有益于改进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结语
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下教学实践存在不足,但可通过加大语言训练、推进思维品质发展、优化审美鉴赏水平和加深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改进,以达预期效果。展望未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案。师生共同努力,初中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出既有扎实语文基础又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 .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J].教育教学论坛,2023(5):34-36.
[2] 王丽娜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23(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