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践导向与学科融合的双向耦合: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径研究

作者

钟璐遥

成都东软学院 611844

本文为成都东软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 NSUJG2024-025

摘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创意与策划》及《新媒体运营与管理》课程积极探索实践导向与学科融合的双向耦合路径。通过引入真实项目,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意策划技巧,如运用头脑风暴法构思新颖的新媒体营销方案;在运营管理实践里,熟练操作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和运营实操。同时,融合心理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能从多元视角审视新媒体问题,提升综合素养,为新媒体行业输送具备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实践导向;学科融合;创意策划;运营管理

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传统新媒体课程教学常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知识碎片化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媒体运营与管理》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核心课程,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探索实践导向与学科融合的双向耦合行动路径,对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行业输送适配人才意义重大,由此开启对这一创新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

一、项目实践提升新媒体实操与策划能力

(一)创意策划,挖掘新媒体独特卖点

“地方特色农产品新媒体推广”项目要求学生以推广一款四川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为例,策划一系列自媒体营销内容。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构思出一系列创意内容。如某小组在针对“四川川西高山蜂蜜”产品的自媒体营销中,结合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三大平台特性策划出了差异化的内容策略。在策划过程中,学生反复研讨方案细节,不断优化创意,充分锻炼了新媒体创意策划能力,成功为农产品打造出吸睛的宣传亮点。

(二)平台运营,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在矩阵营销专题训练中,某小组成员以"数字艺术·智创未来"为核心定位,深度整合数字艺术学院各系部专业特色,策划构建"1+4+N"新媒体矩阵营销体系。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官方发声平台,开设《院长相对论》专栏解读学科建设,推出《毕设解码》系列深度报道优秀毕业作品。抖音平台聚焦年轻化表达,打造虚拟主播"数艺君",通过#我的东软毕设进化论挑战赛展示学生作品创作过程,推出校园轻喜剧《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十二时辰》,以趣味化内容实现招生破圈。小红书平台主打"艺术生活美学",发布《设备研究所》系列测评数位板、渲染电脑等学习装备,打造《东软探店》校园艺术装置打卡攻略。微信视频号侧重教学成果可视化,推出《导师会客厅》行业大咖访谈,记录《48小时》跨系合作项目。各平台内容既独立运营又相互赋能,抖音爆款视频可剪辑为小红书封面预告,公众号深度文章可导流至视频号直播。通过学生内容共创计划、月度数据复盘机制、季度院系争霸赛等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具有东软特色的数字艺术教育品牌IP,实现新媒体矩阵从"内容传播"到"生态构建"的转型升级。

(三)技术实操,攻克新媒体制作难题

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学生们运用专业摄影设备,运用灯光塑造产品质感、调整拍摄角度突出企业建筑特色。进入后期剪辑环节,运用剪辑软件和技巧手法使视频节奏紧凑、情节连贯。

二、学科融合塑造新媒体多元素养人才

(一)传播学奠基,筑牢新媒体传播根基

在新媒体领域,传播学知识为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以《新媒体创意策划》课程中的 “热点事件传播策划” 项目为例,学生们运用传播学中的 “议程设置” 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趋势,精准定位受众关注点,策划具有传播价值的新媒体内容。当某一环保话题成为社会热点时,学生们基于传播学原理,构思出一系列传播方案。短视频作品通过讲述环保人士的亲身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设置相关话题标签,引导用户参与讨论,从而推动话题热度持续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理解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传播学概念,学会运用传播规律优化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路径,为后续的新媒体工作筑牢理论根基。

(二)市场营销学赋能,提升新媒体运营效能

市场营销学知识在《新媒体运营管理》课程的品牌新媒体运营环节至关重要。如学生运用 4P 理论制定运营策略。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环节,通过将市场营销手段融入新媒体运营,学会从市场需求着手,制定出全面运营方案,显著提升品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管理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 。

(三)设计学增色,打造新媒体视觉盛宴

在新媒体广告设计项目中,学生们运用设计学中的色彩搭配、构图法则等知识,为广告作品注入灵魂。以一款化妆品广告为例,学生们根据产品定位与目标受众喜好,选择柔和、优雅的色调作为主色调,搭配简洁明了的产品图片,运用对称构图突出产品主体,同时添加适量装饰元素,增强画面层次感。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们参考设计学中的用户体验原则,优化广告的排版布局,确保用户在浏览时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通过融入设计学知识,学生们制作出的新媒体内容更具视觉吸引力,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注意力,提升新媒体作品的品质与传播效果,塑造出具备视觉审美与设计能力的新媒体人才。

三、结语

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的行动路径应从“理论指导-实践探索-效果评估”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改革框架,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具体路径总结如下:

首先,在理论指导层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TPACK框架为基础,明确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通过整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筑牢理论基础,提升综合素养。

其次,在实践探索层面,推行“项目驱动+平台运营+技术实操”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地方特色农产品新媒体推广”“数字艺术学院新媒体矩阵营销”等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创意策划、平台运营和技术实操能力。

最后,在效果评估层面,建立“PDCA”循环改进机制,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追踪调研、用人单位反馈等多渠道收集数据,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教学效果,形成“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同时,推动校际教学改革联盟建设,开展跨校课程互选、师资共享、资源共建,促进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行动路径,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实战能力的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可为其他学科的新媒体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志亮,吴炜华."新媒体交互创作"教学理念探索与知识创新[J].现代出版, 2019(5):4.

[2]朱竞娅,王紫,张炜,等.以产出为导向的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以"短视频创作与网络直播"课程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 2024(3):60-63.

课题信息:本文为成都东软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 NSUJG20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