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对传统采编的影响分析
王代强
四川日报社 610012
一、移动新闻的概念、特征与优势
相对于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为传播载体的传统新闻,移动新闻具备以下六个显著特征与优势:即时性——移动新闻通常以智能手机为传播载体,通过新闻客户端APP、手机浏览器、短信息等方式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实现随时随地即时阅读获取。碎片化——移动新闻传播快捷,一个支撑因素就是其可以信息拆分的形式进行多频次、多批、递进式的传播,让用户可在上下班时间、坐公交地铁等丰富场景接收信息,文字可以简短、图片、视频等可以成片段,不拘泥于传统新闻的“有头有尾”。多元化——移动新闻的传播形式是多元化的,从过去单一的文字稿件或音视频,转变为如今的信息流,实现了文字、图像、影片、声音及现场直播等的“打包”传播,如报纸、电视台开设互联网栏目,推出电子版、数字版等网页链接版本产品,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纷纷进入大众传播视野,移动新闻成为可看、可读、可品的综合体验产品。个性化——最直观的就是定制新闻和个性化新闻推荐,这得益于 AI 算法的应用,新媒体平台可根据用户的习惯和设置,或实现应用系统的后台抓取,一键直达将定制信息推送给用户,实现了精准传播。互动性——通过媒体接收到移动新闻内容后,用户可以通过原传播媒介或微信、手机、邮箱等社交媒体实现传播互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发表意见观点,在朋友圈转发点赞评论,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媒介粘性。共创化——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知乎等社交平台的发展,让每一个用户都掌握了主动发声的权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在生产移动新闻的过程中,大众与大众媒介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移动新闻对传统采编模式的冲击
首先,移动新闻给传统媒体采集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闻素材采集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往往依靠记者到现场或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获取一手新闻素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新闻资源的“独占”。然而,随着手机、电脑等的广泛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素材的采集者和信息的发布者,用户生成内容(UGC)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以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网等官方媒体首先发布消息,其后续报道也多为央视等媒体派往现场的记者进行采集发布。2025 年 6 月 24 日,厦蓉高速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段猴子河特大桥发生部分坍塌。该信息最先由多名网友于当日上午 9 时许在抖音、微博上进行爆料,不仅拍摄了现场多段视频,还配有简短文字介绍,其视频下的评论共同参与互动。
三、移动新闻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一方面,记者的采编素质能力亟待拓展。随着移动新闻的普及,只掌握文字撰写或摄影等单一技能的记者已不能适应全媒体生产需求。面对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产品推出,记者需要具备多媒体制作、数据解析以及社交平台运营等多种技能。比如,在有名额限制的大型体育赛事、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现场报道中,记者可能需要“全副武装”上阵,同时处理文字稿件的撰写,并进行短视频的拍摄与剪辑,以及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及后续跟进式生产。
另一方面,记者的工作效率亟待全面提升。移动新闻的即时性要求记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采访到发布的整个流程。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编开始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效制作方向迈进。通过流程优化和引入新技术等方法,新闻采编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压力不仅提升了工作难度,也对新闻质量的掌控带来了挑战。
四、移动新闻对行业规范的挑战
一是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更严苛的甄别要求。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由这种自由和便利引发的问题是,互联网充斥了未经验证的信息,其真实性和质量让人担忧。在移动设备上,新闻传播速度极快,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更容易广泛扩散。比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不少未经验证的信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引发了焦虑。在当今以移动新闻为主导的环境中,传统媒体的验证系统已显得难以胜任。
二是舆论引导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显著增强了公众表达观点的自由度,用户能够通过评论、私信或转发等途径介入新闻事件的讨论,记者除了负责新闻的采集和编辑之外,还需密切关注新闻发布后的社会反应,并迅速处理可能出现的负面舆论。这需要记者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应对技巧,能够在各种舆论环境下保持冷静,成功地引导舆论方向,以保障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的稳定。
五、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提升新闻报道的丰富度和专业性。移动新闻时代,权威、即时、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依旧十分珍贵。这要求记者不忘初心,练好基本功,做专家型记者,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报道。比如,2025 年6 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开启了一项系统性改革,首要举措是强调“坚持专注于专业精神,创作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作品”,通过撰写高质量内容和进行详尽分析,构建专业可信的品牌声誉。
二是要深入推进媒体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记者能够加快新闻的编辑和发布过程,有效整合各类素材,并探索创新的报道方式,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比如,2018 年 11 月,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合作推出了全球首个逼真模拟的 AI 主播“新小浩”。随后,国内多家媒体相继开展 AI 主持人的试点项目。在 2023 年和 2024 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各地的媒体平台,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纷纷引入 AI 主播进行报道。这些 AI 主播不仅可以进行基本的新闻播报,还能够根据观众的提问提供相应的回答,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鲜活性、接近性。
六、结论
移动新闻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采编模式造成了巨大挑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闻记者都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改变,以应对互联网新兴传播平台和用户产生的新需求。总体上看,国内主流媒体机构单位和运营主体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生产传统新闻或者移动新闻的记者群体也没有发生全面更迭。那么,主流媒体机构单位和新闻记者,主动分析研究移动新闻的新特点,自主探索系统性变革去创造新的传播价值,服务用户,从而在新的时代实现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2024 年 通 信 业 统 计 公 报 》,https://www.miit.gov.cn/jgsj/yxj/xxfb/art/2025/art_1ba37f13e02149d4b1cdffc41c78cc68.html(2025-01-26 10:00)
[2]范旭华.移动新闻对传统采编的影响[J].记者观察,2024(18):125-127
[3] 张家齐 . 移动新闻时代新闻采编的优化 [J]. 记者摇篮,2024(1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