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袁磊

溧阳市汤桥小学 21336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了革新性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准则。新课标着重强调,数学教学需深度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其既有的生活认知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熟知的场景中感知数学的独特价值,领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应用,从而有效激发学习主动性,培育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更推动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范式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构建契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但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尽管多数教师已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意义,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部分教师在生活情境创设时,对现实生活的挖掘流于表面,设计的场景往往形式单一、缺乏深度,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已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层面仍有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缺乏真实性与趣味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加减法时,仅简单提及“小明有 3 个苹果,吃了 1 个还剩几个”,情境过于简单直白,学生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生活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够系统,多为偶尔为之,未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式。此外,在评价体系方面,仍以传统纸笔测试为主,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生活化学习成果。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体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以“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精心布置一个“小小超市”的场景。在教室的一角摆放各种文具、玩具、零食等商品,并为每个商品标注上合理的价格。上课伊始,教师手持一定面额的人民币,以亲切的口吻向学生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小小超市。大家看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钱,这些钱能买到哪些东西呢?”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收银员的角色。顾客们兴致勃勃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然后来到收银台前,收银员则认真地计算商品的总价,并准确地收款找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你有 10 元钱,想买一本7 元的故事书和一支 2 元铅笔,钱够吗?如果够,应找回多少钱?”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不仅认识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还熟练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与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的班级教学中,原本对数学兴趣不高的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的生活化情境中,都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购物的问题,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神情。课后反馈显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与运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和简单的交易。

(二)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性活动是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融合的关键载体。通过创新性地设计兼具智力挑战与操作趣味的任务项目,促使学习者在直接参与和具身体验中深化数学认知,提升知识迁移水平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工作者需结合课程目标与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系统规划活动流程,保障教学实施的规范性与实效性。在实践环节中,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协同学习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素养与合作精神的协同发展。

例如,以“测量”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测量校园”的实践活动。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卷尺、记录本、铅笔等工具。活动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校园里有哪些物体需要测量?如何测量它们的长度、宽度或高度?”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教学楼的高度、花坛的周长等。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分工明确,密切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测量,小心翼翼地拉着卷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数据,认真地在本子上写下每一个测量结果;有的学生则负责监督测量过程,提醒同伴注意测量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测量操场跑道长度时,学生们先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沿着跑道边缘用卷尺一段一段地测量,并将每一段的数据仔细记录下来,最后将各段数据相加,得到跑道的总长度。测量结束后,各小组回到教室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生们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测量结果。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在某班级开展此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长度测量的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学生兴奋地说:“以前觉得测量很简单,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卷尺的拉直、起点的确定等,数学真的很实用。”还有学生表示,在活动中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挖掘教材生活元素,深化知识理解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用心挖掘其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教材通常会呈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统计图表,如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家庭每月水电费支出统计表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下面我们一起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一周内产生的各类垃圾数量,看看哪种垃圾最多。”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确定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然后,各小组在课间对班级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并认真记录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如何确定横轴和纵轴代表的含义、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等问题。统计图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针对垃圾分类情况,你有什么建议?”学生们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可回收物数量较多,纷纷提出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可回收物利用率等建议。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基于教材生活元素的教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表示,通过亲身参与统计过程,对统计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意识到了数学在环保领域的重要作用。

(四)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

传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纸笔测试,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的真实表现和进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例如,在“方向与位置”知识的评价中,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校园寻宝”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提前在校园的不同位置隐藏“宝藏”(小卡片),为学生提供校园简易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宝藏可能所在的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方向的概念和地图的使用方法,如“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分组根据地图提示寻找宝藏。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确定方向、描述位置、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例如,有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地图方向指示找到宝藏位置,并能清晰地向同伴描述行走路线;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与小组成员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方向判断的准确性、位置描述的清晰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小奖品、颁发荣誉证书等,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这种生活化评价方式,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方向与位置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浩 . 基 于 新 课 标 的 小 学 数 学 生 活 化 教 学 实 践 探 究[J].2025(1):195- 197.

[2] 王 新 华 . 新 课 改 理 念 下 小 学 数 学 生 活 化 教 学 的 实 践[J].2024(7):62-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