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起跑线:小学幼小衔接措施现状调查研究
郑诗嘉 阮柔钦 王瀛婕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国家层面日益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例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衔接,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1]”由此可见,小学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幼小衔接”,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2]。因此这一阶段的过渡不仅关乎幼儿的学习习惯养成,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和学业成就。
而谈及幼小衔接,矛头往往指向幼儿园,认为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中趋向“小学化”,却忽视了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因此,了解当前小学幼小衔接低段措施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是必要的。
二、小学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认知不深
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存在偏差与局限多数教师虽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对其内涵与实施路径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超 60% 教师将衔接重点聚焦于学习能力培养,忽视生活适应、社交情感等维度的过渡,导致衔接措施呈现“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教师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深,近半数教师对政策的认知处于“一般”水平,直接影响了科学衔接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这种认知断层使得一年级教学中仍存在进度紧凑、方法单一等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幼儿从游戏化学习向结构化学习的过渡需求。
2. 教师培训效果不佳
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亟待提升现有幼小衔接培训未能有效满足一线教学需求,超六成教师反馈培训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足,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主体多以园校骨干教师为主,理论支撑与跨学段整合不足,难以解决教师在跨学段沟通、幼儿心理把握等方面的实际困惑。加之学校与幼儿园的信息互通机制缺失,教师缺乏对幼儿在园发展基础的系统了解,导致培训所学难以转化为个性化的衔接策略。培训资源的不足,如指导手册缺失,进一步制约了教师对科学衔接方法的掌握,使得衔接措施在执行中易流于形式。
3. 小学和幼儿园沟通不足
当前小学与幼儿园的协作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断层。多数教师反映,新生入学时缺乏来自幼儿园的成长背景信息,导致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双方互动频率普遍较低,仅少数教师能与幼儿园保持常态化交流,多数仅限于零星接触甚至完全隔绝。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开展联合教研,但此类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未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衔接策略支持。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责任认知的割裂。小学教师普遍将幼小衔接视为幼儿园的“单边任务”,自身主动衔接意识薄弱。这种认知偏差加剧了教育阶段的脱节:幼儿园因压力被迫“小学化”,而小学又忽视向下延伸的适应性调整。双方缺乏共同责任框架,形成“幼儿园抢跑、小学硬着陆”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儿童发展的连续性。
4.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呈现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绝大多数教师将学科知识准备视为核心目标,对学生生活适应、情感过渡等软性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尽管部分教师尝试引入游戏化、体验式教学,但受制于教学进度压力,此类创新往往碎片化实施,难以系统融入课堂。尤其当学生因幼儿园超前学习出现基础差异时,教师更倾向于采用统一讲授模式以保证进度,进一步挤压了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空间。
教学创新的障碍本质上是支持体系的缺位。学校鲜少提供科学的幼小衔接指导资源,教师缺乏方法论支撑;现有培训多由经验型同行主导,内容空洞且脱离真实课堂场景。在“赶进度”与“补差异”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被迫依赖传统讲授法,探究式、综合化教学沦为点缀,儿童从“玩中学”到“系统学”的过渡因而断裂。
三、小学幼小衔接改进建议
1. 深化教师认知
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知是开展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幼小衔接专题学习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资深幼教工作者解读最新的幼小衔接政策与理论,分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学生特点的差异。鼓励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课堂,观察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与幼儿互动交流,直观感受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学习习惯。同时,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与观察报告,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促进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深入思考,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新生的学习需求。
2. 深化教师培训
构建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教师的幼小衔接教学能力。在理论培训上,开设涵盖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等内容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掌握儿童从幼儿到小学生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实践培训方面,开展模拟教学、教学观摩等活动,组织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备课、授课,互相学习教学技巧。邀请有丰富幼小衔接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课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与研讨,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强化小学与幼儿园合作
建立小学与幼儿园常态化合作机制,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双方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制定幼小衔接课程方案,探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例如,针对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共同梳理知识要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衔接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跨学段交流活动,如幼儿园大班学生参观小学课堂、课间活动、校园环境,小学低年级学生回访幼儿园,与弟弟妹妹们分享小学生活。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环境,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也让小学生回忆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增强对学习生活的热爱。
4. 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元素,将知识学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语文识字教学中,设计“汉字迷宫”“生字卡片配对”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汉字。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数学加减法教学中,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Z].2021-03-30.
2. 庞威 , 赵月娥 .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 [J]. 内蒙古教育 ,2008,(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