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时代价值 , 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作者

张小燕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

当下,体教融合已成加强青少年综合素质培育,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策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施行以后,体育资源同教育系统整合,协同育人进入实际推进时期,此时,退役运动员凭借自身专业技能和实战经历,在改良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质量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且成为促使竞技体育成果向校园体育转化,推进体教深度整合的关键力量。

1. 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时代价值

退役运动员参与到校园体育教育当中,给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带来明显的促进效果,他们有着专业技能,实战经验等长处,在某些领域知识上能够补足传统教师缺乏的部分,推进教学手段更新完善。将新潮训练概念和多类化教学模式带进教室,一方面充实体育课程包含内容,改变形式表达,增强课堂里互动、实践、趣味性强度 [ ];另一方面给学生们带来更系统更深刻运动技巧学习的机会,成校教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2. 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现实困境

2.1“进”的渠道不畅与制度壁垒

退役运动员要融入高等教育体系遭遇诸多困境,这跟当前制度框架的系统性瑕疵和体制性阻碍有关,体育,教育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在政策制订环节缺少协作配合,造成资源分配分散而且使用效率低,职责划分也存在模糊之处,由于高校编制有限,平常的教学岗位不能吸纳众多退役运动员,即便非编岗位给予了部分就业机遇,但这些岗位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因而降低了吸引力,针对退役运动员转向教育工作者转型的具体途径并未形成清晰的操作指南。当下,退役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配状况,由于缺少有效的,透明的信息传递渠道,其技术专长很难与高校的具体需求达成精确匹配,在选拔环节,一些高校尚未构建起科学严谨的评判体系和规范化的运作程序,造成政策执行效果欠佳,编制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等各类问题彼此交错,进而形成起阻碍退役运动员顺利融入校园的关键性制度性障碍。

2.2“融”的能力鸿沟与角色适应

退役运动员转型成为校园教师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很大的职业适应性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教育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现在这个群体普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这类基础学科的知识储备,在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这些实践操作环节时,暴露出明显的短板,这些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他们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效能发挥情况,从专业运动员向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转换,牵涉到根本性的角色定位改变,还要面对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诸多挑战。退役运动员在校园环境里碰上的主要麻烦就是原来那种交流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管理经验跟学校教育规律,青少年成长需求相差很大,这种适应过程通常要花挺久的时间才慢慢完成,他们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致规划,课程安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堂教学安全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这些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就成了他们身份转变的重要阻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2]。

3. 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推进策略

3.1 强化顶层设计,打通“进”的通道

要解决退役运动员重返校园遇到的种种难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展开系统性改革并加以规范化建设,要着重打造专项政策体系,明确体育,教育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协作方式,以此来冲破条块分割造成的管理瓶颈,对于学校编制短缺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另辟蹊径,去探寻一种不同于常规教师编制的职业岗位种类,或者依靠标准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开辟出多种就业途径,而且还要为运动员身份转换设计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过渡计划,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把各地退役运动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数据同高校的岗位需求信息汇集起来,利用智能化算法做到精确匹配,从而明显改善供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要赶紧形成并完备退役运动员高校任职资格识别系统以及选定机制,此体系应囊括专门技艺,基本教育背景以及职业操守等多种评价准则,从而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协同合作和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带动,岗位适应,信息交流,常规经营等手段,便可创建起支撑退役运动员良好融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员成长平台。

3.2 聚焦能力转型,助力“融”的顺畅

退役运动员在校园环境中的角色功能实现,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填补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能力缺口,为此需要搭建系统化的培养架构并完善动态支持体系,第一步就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入职前培训,涉及教育学原理、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体育课程设计办法、教学手段应用技巧、班级管理技能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等内容,从而夯实其职业转型的基础,入职之后再形成持续性的发展路径,依靠校本教研活动、资深导师指导、专项技能培训以及网络资源共享等途径,持续加强其教学实践能力[3]。要推动退役运动员顺利转型到教育领域工作,可安排一个由教育学专才和体育科教授组成的大组团队,对个体开展个性化辅导和分享经验的做法,从心理方面看,也要给予针对性的帮助手段,帮忙做好身份转变,妥善处理可能产生的职业适应性问题,经过系统的训练课程,专业技术的优化,生涯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手段,慢慢把各种能力补足起来,保证能够完成好教学任务,进而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4. 小结

本研究扎根于体教融合政策大环境之下,剖析退役运动员踏入校园事务的现实意义,存在阻碍及改善方法,研究表明,这不仅是超出传统的就业安置层面,在促使体教深度相融、唤醒学校体育内部潜力、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推动运动员职业再适应方面,退役运动员充当着十分重要的关键联结部分,通过弥补学校的专业性人才短缺现象,推广体育文化观念,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和达成自我价值重塑的目的均体现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黎婷婷 . 中国退役运动员的转型发展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33(06):232-235.

[2] 潘靖轩 , 杨洋 . 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岗前精准培训的价值内涵、理论架构与发展指向 [J]. 体育教育学刊 ,2025,41(03):29-34.

[3] 杨尚剑 , 田玉戈 , 李帅帅 .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5,59(04):80-86.

作者简介:张小燕(1970.5—),汉,皖涡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

2024 年度安徽省科研计划编制项目:(体教融合进程中社会力量进校园的障碍与突破)

项目批准号:2024AH040326项目类别:科学研究项目- 重大项目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