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小篮球进校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路径研究
张小燕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当下学生体能下滑、视力问题频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大力推行体教融合战略,提倡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协同配合,通过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来推动青少年全面成长,体教融合的重点在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还要探寻契合学生身心特征又便于推广的运动项目,将其融入校园日常。
1. 体教融合背景下“小篮球进校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分析
1.1 契合国家战略,落实体教融合核心目标
国家推行体教融合政策的终极目的就是把文化教育同体育锻炼有机融合起来,把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当作教育事业的关键目标,“小篮球进校园”属于该战略在校园体育领域的重要执行载体,借助规则简单又有趣味的小篮球活动,给所有学生赋予一种易于加入的运动形式,从而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种做法既充实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体系与表现形式,又加深了体教结合的实际效果,促使体育回归教育本质,更为全面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全表现出国家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战略意图及其重要意义[1]。
1.2 发挥项目优势,针对性提升体质健康指标
根据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小篮球项目对青少年体质发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小篮球运动包含了跑动、跳跃、投掷、快速变向等多种基础体能要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全身肌肉群进行锻炼,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位移来加强下肢力量;通过抢断球和投篮动作来加强下肢爆发力;传球和投篮动作可以加强上肢力量和协调性;攻防转换的快速步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其规则简化、 儿童篮球场地的设计要兼顾球体直径,篮筐高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需求,还要加入趣味性,易学性这些设计元素,以此来激起学生参加的热情,加强他们持续锻炼的动力,通过兴趣引导下的主动参加形式,此设施既能改进青少年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协调性等关键体质指标,也能凭借综合运动项目的开展做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路径构建
2. 体教融合背景下“小篮球进校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
2.1 课程体系融合路径:夯实主阵地
关键路径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场地设施情况,学校要创建或者改良带有小篮球元素的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确定好各个学段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架构,让其变成常规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玩耍或者专门提高的活动,把运球,传球,投篮这些基本技巧融入到体能训练,比如耐力,爆发力的锻炼以及灵敏度的提升当中去。应该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课上已有的资源,编排有节奏的小篮球操,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小篮球竞技游戏或者设置篮球技术挑战站点等实践活动,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小篮球元素并采用动态调整策略,让全体学生能够系统地接触并参与到小篮球运动当中来,把体育课堂变成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 [2]。
2.2 活动体系拓展路径:激发活力
创建起多种类的校园小篮球活动体系,这既是促使小篮球运动广泛流传的关键推动力,也是拓宽学生体育参与范围的有效途径,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要经常性地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年级以及校级小篮球比赛,涵盖三人制或者四人制之类的简化形式,还要安排运球接力、定点投篮等趣味性技术比拼环节,营造浓厚的篮球文化氛围,促使学生通过竞技活动来引发兴趣并加强身体素质,而且要形成分层递进的发展机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设立专门的社团,给予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平台,组建校级小篮球代表队,助力那些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达成竞技目的,从而做到普及和提高之间的良性互动。加深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新篮球教育活动拓展形式,可以安排以亲子互动为主的家庭趣味篮球比赛,也可以请家长和社区成员来观看校园篮球文化节,利用社区公共篮球设施资源,组织跨校联合训练和经验分享交流会,通过形成多维度,多元化的综合实践体系,冲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学生创建更多自主参与的平台,在兴趣带动和连续鼓励之下,慢慢塑造学生的运动观念,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促使校园篮球事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2.3 师资与保障体系支撑路径:筑牢基础
“小篮球进校园”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形成科学高效的师资队伍及完善的支持体系,其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非常关键,可以创建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促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建议聘请高水平篮球教练或者退役运动员充当兼职指导员,给学校给予专业的技术支持,在硬件建设上,要按照青少年的身体特点来规划合适的小篮球场地布局,像适度减低篮筐高度,改变场地规格,保证有充足的适配器材供应,进而保障学生安全高效地参加有关活动[3]。要积极去争取并巧妙利用那些专门经费,科研项目方面的资助以及社会资源,来给校园小篮球的师资队伍创建,邀请外部专家,场地设施保养更新等等这类事情增添助力,形成起专业性教学生小组、标准运动场,好器材配备再加上资金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多层次支持,给校园小篮球的长久发展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成长大环境,在此环境下可以促使更多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改善。
3. 小结
在体教融合政策之下,“小篮球进校园”项目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种创新举措,它凭借趣味性以及适龄化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对力量、耐力、灵敏度这些关键的体质指标有着明显的影响效果,而且这种模式还成了推动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之一,在此过程中,体育活动被用来承载教育的功能,从而帮助学生达成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宇 . 功能性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提升中的应用 [N]. 松原日报 ,2025-07-02(004).
[2] 王 宜 宁 . 青 少 年 篮 球 培 养 策 略 与 实 践 探 索 [J]. 新 体育 ,2025,(12):78-80.
[3] 段玉霞 .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营养教育与饮食干预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7):106-108+112.
作者简介:张小燕(1970.5—),汉,皖涡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
2024 年度安徽省科研计划编制项目:(体教融合进程中社会力量进校园的障碍与突破)
项目批准号:2024AH040326项目类别:科学研究项目- 重大项目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