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王建平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362311
农村中学因地理区位偏远、家庭结构变迁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逐渐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带。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师生沟通渠道单一、心理健康支持缺失、家校联动松散等问题,导致欺凌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与有效干预。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学校,对农村中学的特殊性关注不足,且防治策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本研究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结合本土化资源,探索构建符合农村中学特点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长效机制。
一、文化浸润,构建反欺凌的隐性教育场域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核心载体。农村中学可通过创设反欺凌主题的物理环境与文化活动,将“尊重”“包容”等理念融入日常教育场景,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具体操作包括: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反欺凌标语、漫画墙,利用课间广播播放反欺凌主题的诗歌朗诵或短剧音频;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与欺凌相关的剧情;开发校本课程,将本地真实欺凌案例转化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行为动机与后果。通过多感官、多形式的刺激,增强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与抵制意识。
例如,在数学学科中,可设计“校园欺凌成本计算”项目式学习。教师提供某农村中学近三年欺凌事件的类型、参与人数及后续处理结果等数据,引导学生用数学模型分析欺凌行为的“时间成本”(如被处罚期间耽误的课程)、“关系成本”(如失去朋友信任)等。某初中八年级(2)班在实施该方案后,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一次言语侮辱可能导致 3 个同学不再与自己合作完成小组作业。”这种量化分析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欺凌的负面影响。后续观察显示,该班级学生主动调解同学矛盾的次数显著增加。语文学科可结合《故乡》《我的母亲》等课文开展“文字中的温暖与伤害”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人物遭受语言暴力或冷暴力的心理状态,并联系现实生活撰写反思短文。
二、学科融合,打造反欺凌教育知识网络
学科融合教育能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将反欺凌理念渗透到知识传授中。农村中学可结合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特点,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欺凌的危害性。例如,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欺凌行为的传播规律,利用语文写作表达对欺凌的批判态度,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探讨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作用。这种融合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可开展“欺凌行为的边界探索”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提供一起真实的校园欺凌案例(如某学生因长期被排挤而转学),学生分别扮演涉事双方、旁观者、教师等角色,通过对话还原事件过程,并讨论“哪些行为构成了欺凌”“旁观者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等问题。某初中八年级(3)班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小王表示:“以前觉得推搡同学不算大事,现在才知道这可能让对方感到被侮辱。”该校后续调查显示,学生对“欺凌行为需承担责任”的认知清晰度明显提升,主动制止欺凌的行为增多。信息技术学科可指导学生开发反欺凌主题的简易互动程序。某初中九年级学生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选择与后果》的分支剧情游戏,玩家需帮助虚拟角色应对言语侮辱、排挤等欺凌场景,并通过选择不同应对方式(如沉默、反击、求助)触发不同结局。游戏上线后,学生小赵在周记中写道:“玩这个游戏让我明白,面对欺凌时沉默只会让对方更嚣张,而求助老师是最有效的办法。”该游戏还被推广至周边农村中学,成为反欺凌教育的创新工具。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的融合也能产生独特效果。
三、家校协同,构建防治欺凌的支持共同体
家庭是农村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但家长普遍缺乏反欺凌教育意识。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普及欺凌的识别方法与干预技巧,并鼓励家长参与校园反欺凌活动(如担任“家长护学岗”、协助组织主题班会)。同时,建立“学校 - 家庭 - 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对严重欺凌事件进行联合干预,避免问题恶化。例如,当学生出现持续逃学、身体伤痕等异常行为时,学校需立即联系家长并协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
例如,农村中学开发“家庭反欺凌行动手册”,内含《欺凌行为识别清单》《亲子沟通话术示例》等实用工具。手册中的数学元素设计颇具特色:用“家庭互动频率统计表”帮助家长记录每周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次数(如共同讨论学校生活、解决矛盾);通过“问题解决步骤图”(以流程图形式呈现“倾听 - 共情 - 引导 - 跟进”四步法)指导家长科学干预欺凌事件。该校家长使用手册三个月后,反馈显示多数家长能主动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在发现问题时运用手册中的方法进行沟通。例如,学生小周的母亲在发现孩子不愿上学后,通过手册中的“情绪温度计”工具(用 1-10 分评估孩子当天的情绪状态)发现其连续三天评分低于4 分,随即与班主任联系并共同疏导,最终帮助小周走出心理阴影。
结语:综上所述,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防治需立足本土教育生态,通过文化浸润、学科融合与家校协同三维联动,构建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当反欺凌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家庭互动与校园文化中时,学生能从知识、情感与行为层面形成对欺凌的全面认知与抵制能力。例如,某农村中学在实施上述机制一年后,教师观察记录显示,学生主动调解矛盾的频次增加,课间追逐打闹中伴随侮辱性语言的现象减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扩大机制覆盖范围,为更多农村中学提供可借鉴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怡然 , 王宇豪 , 王颖雪 , 等 . 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J].2024(11):1594- 1598.
[2] 王晓菊 . 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2024(4):0220- 0222.